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以一本书向王世襄致敬——白峰《斗蟋小史》新书分享会举行

2017年11月26日 09: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26日电 “蟋蟀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个玩物,实际上它关联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情感方式。”白峰在11月25日举行的“以一本书向王世襄致敬——白峰《斗蟋小史》新书分享会”上说。

当日,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著名出版家汪家明作为嘉宾,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书《斗蟋小史》助力。


1


中国的斗蟋活动源远流长,明清两代的蟋蟀谱等著述至今仍有流传,但有关斗蟋活动的起源、历代流布情况、当时的斗蟋习俗却从没有人能说清楚。白峰的新作《斗蟋小史》通过文本比较的方法,大致厘清了宋代蟋蟀谱的面貌;对于早期史料匮乏期,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基本厘定了斗蟋活动的起始上限,对明清以来的斗蟋情况则运用大量史料梳理出流布情况和脉络,并解读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史的情况,同时也对中国历代气候变迁提供了一些佐证。

据白峰现场介绍,关于《斗蟋小史》这本书的撰写因缘,正是始于二十年前他与王世襄先生相识。因为王世襄先生的鼓励,白峰开始钻研养蟋蟀之道,开始着手撰写有关于蟋蟀的书籍。最近几年,白峰先是与柏良先生合编《中华蛩家斗蟋精要》,又遵王世襄先生生前所嘱,完成《蟋蟀古谱评注》,再著《解读蟋蟀》,直至这部《斗蟋小史》。

2


活动现场,嘉宾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忆起跟王世襄先生交游的细节。“王世襄花数年时间纂集《蟋蟀谱集成》,蕤集历代有代表性的蟋蟀古谱十七种。书成,又写《秋虫六忆》以为附录,实则是将蟋蟀这一民俗活动引入到了文化史的视野当中。”白峰回忆道:“我当日正痴迷蟋蟀,读之大快,言谈中不免忘形,先生不以为忤,谈及当年养狗、斗虫趣事,亦眉飞色舞,灿烂如少年,全然不似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正因如此,蒙先生不弃,允为忘年之交。此后每至北京,总抽空至畅安先生府上拜望、畅谈,先生每至秋时,也必来电话询问今年山东出没出好虫,有没有得到奇异的好蛐蛐。”

马未都在谈及冬日里去王世襄先生家中所见所闻时说:“东怀鸣虫是因为过去古人要倾听自然之声。先生家里都是炉子,一到冬天炉子一圈围着,一个挨着一个,冬天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叫的非常好听。关于虫的文化是挺复杂的事,观其一生,观人如观己,看见别的生物也就能看见自己。”

3


汪家明则表示,很难再找到像白峰这样适合写以“蟋蟀”为主题的作者。他不仅人文素养深厚,擅于文字,勤于动笔。同时,白峰更是位秋战高手,所养蟋蟀的出将率令“老玩家”刮目相看。“我打心里欢喜老友白峰完成春秋之作,相信蟋蟀研究会更上层楼,也欣慰王世襄先生玩出的文化、玩出的学问后继有人,后继有书。”汪家明说。


作者简介

白峰,济南人,曾任《山东文学》小说编辑,后主持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现为山东省老教授协会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济南市蟋蟀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杭州市蟋蟀协会顾问,宁阳蟋蟀协会顾问,宁津蟋蟀协会顾问等。2009年,与他人合作编著《中华蛩家斗蟋精要》;2013年,编著《蟋蟀古谱评注》;2015年,出版《解读蟋蟀》。


关键词:蟋蟀 白峰 世襄 王世 先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