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2月06日 09:01 | 作者:苗圩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超前谋划、部署、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加快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关系未来的核心领域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再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传统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之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工业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促进军民融合型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重点领域,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运用现代化大生产理念,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下决心把工业设计搞上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要领域。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全面推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增强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努力取得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国许多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集聚区成长不足。要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好结合起来,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趋势,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信息通信企业构建开放式“双创”平台,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

优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环境

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大潮中。

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成本高是影响当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市场竞争,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用工以及融资和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以降低成本。

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构建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行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产融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采取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促进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型技术改善融资服务,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良性互动。

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开拓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有序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完善制造业“走出去”顶层设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技术和产能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境外合作园区。加强政策指导和公共服务,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通过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更好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中国经济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 产业 实体 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