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五大举措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2017年12月18日 14:16 | 作者:叶慧 吴其凌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略之一,把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作为下一阶段“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的、布局合理的、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提高农民收益。

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安排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因地制宜,制定优势产业扶持政策

脱离传统的政策支持与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政府要紧贴民族地区的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制定扶持政策,对于已经具备成熟的发展条件的农业产业、市场急需的特色农产品要给予优先支持。

(二)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脱离传统要素依赖形式,要依托于科技创新。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效率较低的现象。针对此类现象,民族地区要依托地区内高校、研究所等机构,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种子优化、技术更新等工程。探索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的新成果在规模化农业中的应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与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县、乡农业部门为基站,推广生产技术的更新,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是阻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2015年,民族地区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国的19.72%;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电力有网无电、有电无力的现象仍然严重。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的水、电、通讯、道路交通、水利、农业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法律允许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建立起利益补偿机制;集中力量建设覆盖范围广、收益高的社会基础设施;对于已经具有相对成熟产业的农村地区、正在发展国家和社会急需农业产业的农村地区,可以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在乡村务农的劳动力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8%左右,掌握基本农业知识技能的仅占30%左右,有11.7%的人不能正确处理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同时,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其中受过中等及以上农业职业教育的占比不足4%。针对这一情况,省、市一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住房、家庭、生活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一定的保障,保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具备充足动力。同时,要以实用性和技能为出发点,增加对农户进行农业技能培训的次数,重点开展对青壮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五)推动“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推动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协作、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增加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交流,发展线上交易平台,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滞销问题,提升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落后,因此其农村电子商务起步较晚。根据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调研报告(2016)》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全国共发现“淘宝村”1311个,但在民族地区的“淘宝村”数量极少。农产品电商渠道还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民族地区应以省、市或区域为单位,依托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起一个由政府或企业进行监管,针对地区内供销商的网络平台。农户或企业可在平台上发布农业技术信息以及省、市或区域内的农业供求信息,包括粮油、蔬果、花卉、农机、农资以及农业招商信息等。从而方便、快捷地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大量准确且具有针对性的供求信息,防止农民和企业的利益流失,扩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叶慧、吴其凌)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业 民族地区 产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