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中医四大典籍》出版

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

2018年01月10日 08:47 | 作者:许嘉璐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彩C2018-01-10zx501_P_1_368_788_1042_1225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医四大典籍》出版发行座谈会上讲话。 郝雪 摄

编者按:《中医四大典籍》出版发行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主题是“传承发展中医药建设健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并讲话,他指出,《中医四大典籍》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根基,四大典籍凝聚着无数无名贤哲的实践、探索,也记录了他们的成败、艰辛;后代有人搜之于箧,书之于册,保护考证、爬梳阐释,里面闪耀着的是一代代良医巨匠的精诚大爱。会后,应本报记者之邀,许嘉璐撰稿诠释了自己的观点。

《中医四大典籍》出版是在给中医发展筑基

曹洪欣、武国忠两位教授主编出版首部《中医四大典籍》,在我看来是近年中医学界出版工作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件事。虽然30年来中医药典籍出版成果丰硕,但是把《黄帝内经》和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著作集中整理、合刊,这还是首次。这四部典籍都是伟大的中医药学经典中之伟大经典。

我在中医的高贵殿堂前溜达了两次,始终没能入门。就像《论语》所比喻的,我只在宫墙之外见到殿堂的屋顶,那殿堂就是中医的灿烂文化。再打个比方,假如把恢弘博大的故宫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的物质体现,那么中医典籍就像是故宫墙上的角楼。角楼的体积和面积在故宫中占很小比例,但是它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外形、色彩、架构以及背景、空间的利用,无一不达到庄严灵巧、完美无瑕的境界,人们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美的。我想,用它来比喻《中医四大典籍》,或不为过吧。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在手机上读书。曹、武二位联手整理出版《中医四大典籍》,可以说是“逆潮流而动”。整理古典文献(包括中医文献),出版纸质本,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姑无论纸质书特别是宣纸古籍的纸墨之香给读者带来的无名愉悦,它还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沉静和慢速的享受。这些中华历代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显现着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真相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二者关系勇敢的不断探索。

但是,历代贤哲的智慧不是文字所能完全表达的。所以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有“口传心授”作为补充。如果把一卷卷残篇断简、一套套典籍比作大殿的八个柱子,那么师承、口传心授就是四梁和檩条,而历代的注校就是恢弘建筑的墙壁和瓦顶,三者合起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终极殿堂。口传心授、师承是无字经典,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延绵永续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而柱梁顶壁瓦檐也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经典,就没有依据和根基,很难做到“信而有征”;但是只有经典而没有言传和身教,就可能在上代和下代、前人和后人间滞碍难通;仅有口传而无心“受”,传承的环节间也很难顺畅。

《中医四大典籍》重新整理出版,是在给现代和今后的中国医学筑基、立柱。她的庄重、美观如阳春白雪,显示出有一批人对民族文献传承竟如此珍视、欣赏,让人民能够郑重共享。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该如此珍视。

师承,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优秀传统

我的恩师陆宗达(字颖明)先生是黄季刚(名侃)先生的得意弟子。老人家84岁时的一天,把我叫去,说:“季刚先生给我的一批信,我一直珍藏着。我要走了,先生之为人和对我的恩情就没人知道了,你想办法发表吧。”季刚先生的信我不止一次地读过,文言文,无句读,先生嘱我标点出来。没过几天老人家又把我叫去,说:“季刚先生的信印出来,人家不知道前因后果,你再代我写一个题记吧。”时值忙甚,我只好让我的学生先施以标点,由我校正。先生每每言及恩师,从来讳名,口中只有“季刚先生”,这种尊重和敬畏就是中国师承文化的核心。我的另外一位恩师,是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先生的公子萧璋(字仲圭)先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江苏金坛县建了一座段玉裁纪念馆,设于“愚园”。我们帮助搜集各种版本的《说文解字》以充书阁。萧璋先生一般不参加在外地举行的学术会议,但这次却执意要参加愚园的开馆仪式和纪念段玉裁的研讨会。先生因故晚到半天,未能同与会人员一起参谒段玉裁墓。老人家赶到后,遇雨甚寒,众劝阻之,不从。段玉裁墓在一家农户院中,要沿稻田田埂走两三百米,泥泞满路。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径至墓前,匍匐于地,三拜九叩,老泪纵横。我今天讲这两段往事是想说,及门、私淑或后学,传承文化遗产靠的是“动心忍性”,是体味,是敬畏,是感恩。把这一品格扔掉,中华文化将难以永续。

中医药学不是一门“医学”

《中医四大典籍》的出版,对社会、对中医学界,这是一个标志。试问今日之地球,哪个国家能拿出这样的文化表达?今天,如此郑重地出版,也增加了古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这是学术所需,更是医学所需,这对于中医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助力、推动、激励。这四大典籍凝聚着无数无名贤哲的实践、探索,也记录了他们的成败、艰辛;后代有人搜之于箧,书之于册,保护考证、爬梳阐释,里面闪耀着的是一代代良医巨匠的精诚大爱。

《中医四大典籍》的出版,是曹、武二位主编及所有编辑、专家、校对和印刷者辛劳付出的结果,他们的敬业就是对中医精诚不悔、为国为民品格的弘扬。中国医学典籍史是一部足以让国人自豪、自信、牢记、传续的历史,也是世界医学莽莽丛林中仅有的最为年长、挺拔、茂盛、鲜活的一片。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四大典籍》线装版的问世,在21世纪中医文献传承中是应该得到重视的。希望它能逐步走进世界各国的著名图书馆,向有关国家和世界展示中国古老而年轻医学的风采。

最后,我冒昧地向中医学界提出几点希望。1.希望今后所有有志于中国医学的年轻人,先从中华人文和哲学领域入手,打下主体文化及其历史和哲学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后续学习中翱翔。2.希望从事中国医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主动开展和西医的交流,汲取其长,补我不足;进而扩大到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和哲学的对话,以扩大眼界,增加视角,加深对自身理论的开掘,为21世纪中医突破性的提高、创新做好准备。3.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充分意识到并尊重中医不是一般所说的“医学”,它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宇宙学、气象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综合起来的学问,它不但治病治心,还在引导人们与自然协调,“养生”之学即在其中。4.扩大名师带徒的比例,学制具有弹性,师生多下基层,尤其是到农村和边疆去。全科实践、艰苦实践,必出真知,更出名医。

以上几点,或以为悖谬,但我坚信,唯有动点大手术,中医才能在21世纪满足14亿同胞对健康和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期求,也才能造福于全世界70亿人民。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医四大典籍 出版 中医药文化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