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让骨折老人重新挺起脊梁

2018年01月25日 14:10 | 作者:谭嘉 |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透视下精确定位骨折椎体,经皮穿刺(皮肤切口约0.5厘米)建立工作通道,经通道将球囊置入骨折椎体内;然后“吹气”扩张球囊,使骨折后压缩的椎体“挺立”复位;再灌注填充骨水泥使骨折椎体重新变“瓷实”。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减轻,一天即可下床活动,数日即可出院。

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领衔的团队,历经10余年潜心钻研,围绕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微创诊疗,在关键技术、诊疗理念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得到广泛应用,数以万计的老年患者从中获益。这一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香港大学共同完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日前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开展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

我国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达4500万人,每年新增181万人,预计2020年将达5000万人。

棘手的是,治疗面临两难境地。该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若保守治疗,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骨量进一步丢失,导致再骨折,形成恶性循环。传统开放手术也困难重重。一方面老年患者身体基础情况差,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另一方面由于骨质疏松,开放手术就如同在烂木头上钉钉子,失败率高。据统计,仅钢钉松动率就高达25%,被列为相对禁忌证。

2000年,杨惠林团队与国际同步,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即透视下经皮穿刺,椎体内置入球囊、扩张复位;退出球囊,灌注骨水泥。2002年,该团队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研究论文。

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带来了希望,但作为一项全新的手术技术,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探索之初面临的难题不少:穿刺可能损伤脊髓和血管;球囊扩张不足,不能满意复位,复位过度可能导致椎体开裂、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并发症。

项目组经过尸体解剖、影像学分析等多领域的反复摸索、实验,建立了椎体精准穿刺关键技术,实现穿刺点、穿刺方向、穿刺深度的精确控制;建立骨折椎体初始高度估算数学模型,实现骨折椎体量化、有效复位;建立基于“时间、温度、压强”三要素的骨水泥梯度灌注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安全灌注,最终实现了从技术探索到临床广泛开展的跨越。

治疗中,注入患者骨折椎体内的骨水泥约数毫升,但何时以何种状态注入却难以拿捏。太稠可能过早凝固、难以注入,过稀容易渗漏,如经骨折裂隙渗漏至椎管内或血管内,甚至可以导致灾难性后果。“一点一点反复计算、反复比较。”项目组成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处处长朱雪松,对研究中确定骨水泥的最佳注入时间的曲折经历记忆犹新。研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比较,最终确定骨水泥在拉丝期后期、团状期早期,即双指挤压骨水泥不粘乳胶手套,此时为最佳初始注入时间窗;同时还研发了灌注压实时监测系统,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新理念带来治疗新突破

是不是每个压缩椎体都要行微创手术呢?其实不然。项目团队研究发现,患者虽有多个椎体压缩骨折,但引起症状体征的往往是个别椎体,仅对这样的椎体行微创手术,即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该团队提出“疼痛责任椎体”概念及仅对“疼痛责任椎体”行微创治疗的原则。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疼痛责任椎体”判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改变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理念。患者一般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并发症,为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另外还有一类严重的椎体骨折,椎体内存在空腔,甚至形成假关节。由于椎体前、侧壁缺损,骨水泥渗漏率高达79%,甚至整体脱出。以往对这类患者往往束手无策。

研究团队迎难而上,通过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学研究发现这类骨折的实质是骨折不愈合。随后提出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并建立了骨水泥二次调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锚合技术。即先在椎体周壁缺损处灌注骨水泥“砌墙”封堵缺损,然后再灌注骨水泥至椎体内空腔,既实现了缺损封堵,又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与骨牢固锚合,使以往未被认识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治疗。

上述技术和诊疗理念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项目团队的上述研究成果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的8个诊疗指南和全球11个保险政策采用,并被国外43部专著引用。

以病人需求为科研出发点

此次是该院骨科团队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筑及交通业的发展,高处坠落和交通伤发生率明显增高,很多患者发生严重脊柱脊髓损伤却得不到有效治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在全国著名骨科专家、中国脊柱外科领头人之一唐天驷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脊柱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该技术被业界专家誉为“我国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2004年,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患者不断增长。这类骨折再运用原有技术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对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以病人的诊疗需求出发,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一系列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医者仁心,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患者的疾痛,将病人实际的诊疗难题作为我们多学科研究的原动力,解决诊疗难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杨惠林说,“这份以患者为本、以病患为先的理念,正是多年来董天华教授、唐天驷教授传承下来的为医之道,也是我们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赵彦

关键词:骨折老人 微创椎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