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02月11日 14:27 | 作者:王干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同共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融入经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端正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绝不能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首先要端正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充分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正确发挥生态环境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转变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绿色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实施节能环保重大工程;推进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融入政治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前,应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体现到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

树立绿色政绩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大政绩。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绿色政绩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哪些是必须确保的作为底线,必须明确,不能有半点含糊。领导干部必须履行好保护环境的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但这不是说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中高速增长,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规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到明确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同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铁索构筑起生态文明的制度屏障。同时,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平衡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功能。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生态 绿色 文明 发展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