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主任廖秦平——

子宫内膜癌:不容忽视!

2018年04月25日 09:43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4月15日—21日,是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其实不少肿瘤是可以防治的,但受限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度,很多常见且可防治的肿瘤还没有得到社会和公众重视,比如子宫内膜癌等。因此,本期专题我们聚焦肿瘤的科学防治。

案例:现年53岁的李女士已经自然绝经一年,可在一个月前她又开始出现阴道淋漓出血现象。因与原来的月经感觉相似,起初李女士并没有把阴道出血问题放在心上,甚至心里还有点儿窃喜,以为自己又“变年轻”了。

可仅在一周之后,李女士的窃喜就被忧虑替代。因为,在绝经前,李女士的月经周期也就维持4天左右,可这绝经之后的阴道再出血却持续了10天也没有结束。带着担心和疑问,李女士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科就诊,结果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

廖秦平在门诊中和医生一起讨论病例。杨欣 摄

廖秦平在门诊中和医生一起讨论病例。杨欣 摄

公众陌生但高发的癌症

被确诊之前,李女士从未听说过子宫内膜癌。对此,她的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主任廖秦平并不意外。因为,跟宫颈癌、卵巢癌等公众熟知的妇科肿瘤相比,子宫内膜癌的公众知晓率的确低了很多。

虽然该病的公众知晓率低,但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却不低,约占女性恶性生殖道肿瘤的20%-3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廖秦平教授介绍,美国癌症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患子宫内膜癌的女性超过40000万,在欧美地区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首位。2014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中国女性癌症发病数据则显示,肺癌、乳腺癌、胃癌排名前三,而妇产科常见的几类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排名第6位,宫颈癌排名第8位,卵巢癌排名第10位。

“其实,在北京、上海、中山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均已经超过了宫颈癌和卵巢癌,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以北京为例,10年前,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平均发病比例约为1∶5-10,现在这一比例已经上升为1∶<1。而在欠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中,农村地区此类癌症的高发年龄要比城市晚5年。”廖秦平教授向记者强调。

与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关联的,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实际上,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发病规律相似,其从腺体病变发展到浸润型癌症通常需要几年时间。但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对子宫内膜癌的重视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宫颈癌,因而一些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进展到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廖秦平遗憾地向记者表示。

多种慢病是子宫内膜癌的诱发因素

虽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现状让人遗憾,但该类疾病在今天的发病现状,却早在妇产科医生们的意料之中。

原来,早在很多年之前,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就已经证明,因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导致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增加。这些慢病,同样是诱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虽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规律,最早被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所证实,但这一规律也同样被我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所验证。所以今天,在我国的慢性病呈现高发状态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也在情理之中。”廖秦平教授解释。

除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不规范的激素应用、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卵巢肿瘤等问题,也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诱因。这是因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持续刺激有直接联系,长期不排卵是引起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不规范的激素治疗以及有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等,都会使雌激素长期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其腺体发生增生甚至癌变。

“虽然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发病规律相似,都存在较长时间的癌前病变时段,但其发病人群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宫颈癌在20-7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都不算低,但子宫内膜癌则在40-65岁的人群中呈现出相对高发的态势。因此,做好这一年龄阶段人群的子宫内膜癌防治,将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廖秦平教授说。

建议“两癌”筛查上升为“三癌”筛查

癌症防治的前提是可防可治。比如宫颈癌,在发达国家,其已经被誉为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种疾病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以及有效预防”。

“其实,从技术手段来说,子宫内膜癌也是可防可治的。医生圈中曾有一种玩笑说法:如果女性在一生之中非要在所有的妇科恶性肿瘤中选择一种癌,最好选择子宫内膜癌。这就是因为,子宫内膜癌如果能在早期被发现并规范治疗,很多患者可以长期存活。”廖秦平说。

据廖秦平介绍,目前,国内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刮宫取得子宫内膜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而随着子宫内膜细胞采集技术的出现,工具的不断改进,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方法也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相较传统的诊断依据,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可使很多受检女性免于刮宫痛苦。并且,这种宫腔取材器已在我国规模生产,医生取材的样本满意度高,且操作简单、安全、无痛,在门诊即可完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敏感性仅为60%-70%,但筛查可使子宫颈浸润癌发病率降低90%;而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敏感性可达90.2%,准确性达88%-90%。因此,加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较之宫颈癌筛查,将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廖秦平强调。

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近些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在不少地方赶超了宫颈癌和卵巢癌,但是社会对此类疾病的重视程度依然较低。也就是说,虽然子宫内膜癌是可防可治的,但因为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率较低,也导致了该病的一些患者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因为子宫内膜癌已经成为威力不亚于宫颈癌的“杀手”,廖秦平建议,国家政府部门在开展乳腺癌与宫颈癌“两癌”筛查的基础上,争取早日把子宫内膜癌也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女性“三癌”筛查,从而降低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提高我国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

编辑:赵彦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肿瘤 科学防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