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农工党沈中阳:莫让“病根”变“穷根”

2018年04月28日 16:35 | 作者:沈中阳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莫让“病根”变“穷根” 

□沈中阳

目前,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约占建档立卡总数的40%以上,疾病仍是造成贫困的首要因素。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到现阶段,条件相对好的贫困户依靠政府帮助和自身努力都已经或正在脱贫,剩下的贫困户由于深陷贫病交加之中,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病倒一人,拖垮全家”,“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一个家庭有一人突发重病,在短期内需支付“巨款”,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大病、重病医药费用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远远超过贫困家庭的承受范围,疾病已经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感。

当前实施健康扶贫仍有三个难点:一是医保救助水平亟待提升。目前,由于医疗“兜底”保障政策尚未全面建立,现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救助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策衔接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深度贫困地区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还没有全面落地,造成的医保救助管理体制分割、统筹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兜底”成效。二是健康观念意识亟待提升。贫困群众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需住院而未住院,小病拖、大病扛,延误了治疗时机,大大增加了后期医疗费用支出。多数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参加体检、预防疾病的意识也不强,导致很多疾病不能被及时发现,小病拖成大病。 三是医疗业务能力亟待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落后,医务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这是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的新征程上的新任务。为保障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消除他们对看病就医的恐惧感,我们更要知难而进、精准发力,坚决啃下这个“硬骨头”。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调整优化贫困人口医保救助政策,精准保障因病致贫返贫人群。相关健康扶贫政策,一定要在精准上下功夫,一定要让患大病群众“拿得到票”“搭得上车”,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脱贫路上绝不丢下一人。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专门增量医疗补助经费,对重特大疾病和残障人群精准保障。充分发挥多层医保、救助、“兜底”保障的综合政策效应,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医疗费用仍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补助,将住院自负费用控制在10%以内,门诊自负费用控制在20%以内。

强化多部门联手,推进健康教育和医保救助政策宣传工作落到实处。“脱贫重在改变观念”,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在上游筑牢“防护堤”,贫困地区中共党委和政府要从源头把脉,主抓贫困群众健康意识提升。出台“健康扶贫宣传工作方案”,组织各医疗机构举办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健康卫生基本知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各村卫生院要成立宣传队,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确保医保、救助等政策宣传全覆盖,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精准设计多种帮扶方案,尽快提升贫困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继续加大技术、人才外援力度,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业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对口支援、驻地支持、远程医疗、培训等方式,推动县乡村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组织专家团队按病种进行大病分类救治。组建大病救治和慢病管理医疗服务团队,服务与培训同步推进,确保现在治好贫困人口大病,长远慢病可防可控。此外,应由中央财政出资,继续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达标工程,夯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多种常见致贫疾病的筛查防控水平。

(作者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天津市委会主委,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贫困 大病 健康 救助 医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