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米荣委员:“儿童健康需更多医疗保障”

2018年05月30日 09:23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门口这位宝宝因为母亲羊膜早破被收治入院,刚入院时体重有1400克,现在已经长到大约2000克了;里面这位宝宝也是一个早产儿,刚刚收治入院时体重只有900多克,属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其肺部发生感染且伴发贫血,情况很不乐观……”5月25日中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里,全国政协委员、新生儿内科主任医师米荣从一个个暖箱前走过,看着里面一个个插着各种管儿熟睡的宝宝,眼神里满是疼爱。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里大都是早产儿。这些宝宝们的营养支持开始时大都靠静脉维持,呼吸常常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者无创呼吸机辅助,喂奶开始的量可能只有1ml,捆绑在小脚丫上的血氧监护探头以及监测心率呼吸的心电监护仪要24小时不间断工作。”米荣如数家珍一样向记者介绍着每个住院宝宝的状况。突然,米荣语气停顿了一下感慨道,“其实还有一些宝宝需要入住NICU病房救治,但因为医院的病房空间有限不能被收进来”,然后记者看到她的脸上有一抹遗憾和失落划过。

彩C2018-05-30zx501_P_1_474_624_1382_1228

米荣告诉记者,该院NICU病房原本核定“病床”38张,实际开放床位增加到46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患儿需求。因此,米荣和同事们时常不得不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一方面告诉患儿父母孩子需要住院治疗;另一方面又要向患儿父母解释该院病床已满床,患儿需要转诊到其他医院。

加不下的病床

儿科医生懂得每一个孩子的珍贵。因此,每当因病床已满劝告部分患儿家长转诊患儿时,看到患儿家长失落的表情,米荣的心情也格外复杂。

“大夫,不能再加一张病床吗?哪怕是在走廊里也可以呀。”在被劝告转院时,不少患儿的家长会提出这样的央求。虽然心有不忍,但米荣时常只能对患儿家长表示抱歉,因为“实在没地儿可加”。“根据北京市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病房走廊不允许加床,而病房内能够加床的空间都加满了病床。”米荣说道。

在普通儿科病房里记者也目睹了病床的拥挤程度。标配为3张病床的病房里,至少会加一张病床,空间稍微大点儿的病房则会加上两张病床。这些加了病床的病房,剩下的空间几乎仅能容下一个人侧身走过,但也常常被几位患儿的十几位陪同家长挤满(每名患儿大约有2-3位家长陪同)。

这种拥挤,并非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所独有。米荣的调研发现,我国绝大部分儿童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都超过了100%。这说明,病房加床是儿童专科医院的常态,也说明我国的儿童专科医院仅从数量而言还是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

“以数据来说明。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14岁儿童有2.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6.6%。但我国儿童专科医院数量仅约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38%,2014年时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53位儿科医生,包括综合类医院在内的儿科床位仅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6.4%。显而易见,我国儿童所拥有的医疗资源与人口占比严重失衡。”米荣向记者表示,这种失衡的直接体现就是儿童就医难。

不受医学生欢迎的临床儿科

“除了儿童专科医院数量严重不足,这些医院的分布和服务能力也参差不齐甚至相距甚远。比如,在东部发达地区,儿童专科医院的医疗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比如,与综合类医院的儿科相比,儿童专科医院一般都拥有精细分科的优势,因而对患儿的诊治也相对更加精准。”在前一天的门诊中,米荣就接诊了一位因腹痛2天、呕吐一次就诊的6岁患儿,该患儿的尿检结果异常,双下肢及臀部可见紫癜,初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且可能有胃肠及肾脏受累,需要收住风湿免疫、肾脏或者消化科。可很多医院的儿科并没有细分这样的专业科室,接诊此类患儿就有很大难度。

“因为相信专科医院的优势,一些患儿家长不愿意转诊到床位有限、专业科室设置不全的综合医院的儿科,但在儿童专科医院又经常处于满床状态,没有空床可以接收。”在米荣看来,比起患儿不愿意转诊到综合医院的儿科更加严峻的事实,是儿童医疗服务能力的不足,且这不足常常因为儿童就医高峰期的到来而凸显。比如去年冬天流感肆虐时,全国儿科几乎全部陷入瘫痪状态,这其实也与我国儿科医生的数量紧缺有关。

米荣有些遗憾地向记者表示,虽然每个家庭都将孩子视若珍宝,但儿科医生却往往并不受医学生欢迎。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医生中儿科医生的占比仅为6%,远低于儿童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占比。再加上收入较低、压力更大等行业特点,儿科医生的行业吸引力较弱。

“以儿科医务人员要面临的心理压力为例说明。统计显示,儿科是医患冲突最多的科室,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生病家长往往比自己生病还要焦虑。儿科的护士们同样要面临更大的压力。比如护士在为患儿扎针,如果没有一针扎准血管,就可能招来患儿家属的打骂。”米荣表示,身为医务工作者可以理解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但这样的诊疗环境无形中也增加了儿科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压力。

“现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要解决患儿的就医需求与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匹配问题,就需要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让儿科医生的价值得到回归和凸显,比如让儿科医生拥有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等,以吸引更多医学生志愿加入儿科医生的队列。毕竟,儿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最为珍贵的财富,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能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更多医疗保障。”米荣建议。

需要加速建设的儿童医院

吸引并培养儿科医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便是助理医生,往往也需要8-10年的培养时间。可要弥补我国儿科医生匮乏的现状,人才培养是一道必答题。

在米荣看来,以原有的儿童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为依托,根据各地人口资源状况,合理适量配置并加速建设规模适当的儿童专科医院,比如增设分院或者构建紧密型儿科医联体等,可谓是一条“捷径”。因为这些原有的儿童专科医院,一般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可让医学生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高的医疗水平。

为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并加速人才储备,从2011年开始,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也开始积极“招兵买马”,并筹备建设通州区分院。仅在2011年-2016年间,该院儿科医生的数量就由262名增加到427名,增幅高达60%以上;在这5年间,该院的护士数量也由458名增加到691名,增幅也超过了50%,但目前该院一床难求的状况依然待解。

“虽然已经规划多年,但分院建设工作尚未正式启动,因而该院的核定病床数仍然只有400张,患儿住院治疗的压力依然颇大。受限于医院本部的服务空间,扩增的医务人员加上扩大的门诊量原本拥挤的医院变得更加拥挤———一间五六平方米的普通门诊诊室通常是两三位医生一起坐诊,孩子此起彼伏的哭闹声加上家长们紧张焦急的询问,经常使得诊室一片嘈杂。”米荣坦言,这种拥挤且相互影响的就医状况让医患双方的体验都不理想。

“其实儿童就医也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本院接诊的住院患儿中有近60%为外埠患儿,这些外埠患儿中又有超过60%来自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北京地区的儿童医院主要辐射范围为华北地区。”米荣希望,在有能力构建儿童医学中心的省市,能够加速推进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从而对区域儿童医学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从根本上缓解儿童看病难的老问题。

编辑:赵彦

关键词:儿童健康 医疗保障 政协委员 米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