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九三学社亢德芝:执尺为其规 握笔划其向

2018年07月31日 11:30 | 作者:杨琴冬子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执尺为其规 握笔划其向 

——记九三学社社员亢德芝

□杨琴冬子

“我们是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一代人。记得上大学时看到的武汉,到处都是城中村、棚户区、低矮的建筑,道路两边都是公共电话亭。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曾经是体现一个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仿佛一夜之间,手机迅速普及,电话亭早已退出城市的舞台。而如今的武汉,早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亢德芝说。

现在的亢德芝是湖北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成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规划者。2003年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时,亢德芝就告诉自己:“规划工作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容不得半点粗心与马虎。”于是,“精益求精”成为她多年来的职业历练。

“领导经常强调的是实干,我认为实干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要认真做好分内的事,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每个人做到精益求精,就是对我们这座城市最大的负责”。

2008年,武汉市全面启动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作为“珞瑜路沿线城市设计”项目负责人,亢德芝广泛查阅资料,反复修改完善成果,探索可管控的城市设计编制方法,该成果作为当年城市设计范本进行推广。为了避免“走弯路”,注重协调与细节、质量与效率相结合是她的“法宝”。在组织编制《武昌滨江商务区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亢德芝赴武昌区政府、地铁集团、城投、公交集团等十几家单位走访25次,仅实测调研区域车流就用了一周时间。

“她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武昌区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平台,为武昌区城市建设科学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昌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办公室肖海说。

2014年初,武昌区政府与北大方正集团联合收储中北路项目,委托亢德芝对项目进行前期论证、整体规划、规划设计、交通评估等技术服务工作。亢德芝“固执较真”,反复琢磨方案,几十次更改调整,以至最后敲定方案与初稿“面目全非”。

特别是在“红线”与“天际”的坚持上,亢德芝固执得没有商量。按一般规范,北大方正项目退线15米就已可以,但考虑到中北路是条快速路,强调界面整齐,如果退线15米,行车速度和人行视野、城市空间界面都不好,亢德芝坚持将退红线增至25米,硬是为市民争取到整整10米的活动空间。同时,她把握建筑“红线”和城市空间建筑天际线,将项目模型带入到中北路整体规划模型,将项目建筑高度确定在180米以上。“项目与城市是个互融体,不能光看眼前建设,要看到怎样将项目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中,站在城市角度,追求精品、追求质量而不是纯效益。”亢德芝说。

近年来,亢德芝越来越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以前追求的是城市建设的速度,现在则强调的是城市生活的品质。”她主持的东湖绿道项目,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被称为世界级绿道。

从项目提出到绿道选线,从景观设计到后期实施,她参与了东湖绿道建设的全过程。在绿道的整个规划设计中,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总是想尽办法去克服。仅就规划设计断面的标准,就多达8次的修改与调整。

“是以生态自然为重要,还是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为首要?是因地而异适当降低标准,还是追求高标准的建设为重要?”亢德芝多次问诊专家,问诊市民,问诊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她一直以“不留遗憾”为原则,反复调整规划设计,以求相对完美。2016年10月,在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亢德芝代表东湖绿道设计团队做主题演讲,向世界推介东湖绿道。

“每次看到市民在东湖绿道漫步,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亢德芝说,“我们还在寸土寸金的武昌滨江商务区规划120米宽的绿化廊道,并结合城市道路设计更多小而精致的街头空间,要让城市滨水区域有更多的视线廊道,而不是一眼看过去,密密麻麻全是建筑。”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城市 规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