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锄麦家家趁晚晴 又是一年春耕时

2019年04月02日 16:30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前,全国各地由南向北陆续进入春耕时节。今年春耕有啥新变化、新风貌?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透过春耕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还需补哪些短板?我们一起听听来自春耕一线的声音。

B20190402002-zx7

藏粮于技科技改变耕作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阳春三月,行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处处看到的都是农民们忙碌劳作的身影,听得到旋耕机的轰鸣,闻得见泥土的清香。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3月29日,全国粮食作物已播6150万亩,占意向种植面积的6.4%。油料已播10.7%。早稻已育秧76.8%,已栽插11.3%;中稻(一季稻)已育秧17%;春玉米已播4.4%;春小麦已播20.3%;薯类已播27.3%。

镜头定格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东坡村,今年农户们有了新帮手———玉米套种柴胡播种一体机,从传统的刨坑、下种、覆土,到如今的一次“成型”,释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村民张太增告诉记者,他平时耕地的时候,按传统的做法,半天是一分左右,但是这个小机器,半天就能弄一亩地,“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好了”。

尝到了甜头,张太增“科技种田”的劲头更足了。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里,返青的小麦已经长到小腿高。春耕时节,除了一辆大型的智能喷灌机正在喷洒水肥混合液,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竟然看不见一个农民劳作的身影。

“过去种田在地上,现在种地在天上。”张玉峰是浚县的一名种粮大户,他承包了2000多亩地,春耕植保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用3台无人机施肥打药,不到3天就全部干完,是过去人工作业效率的几十倍。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的“新玩意儿”“黑科技”,正是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比如,为一些农产品贴上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追溯农产品的“前世今生”;一些地方,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北斗卫星导航指引下自动播种。“事实证明,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再到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施卫东这样说。

施卫东表示,“十三五”规划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必然选择。应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农机装备工程化验证,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孵化培育一批农机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通过农机制造、销售、服务、作业控制以及合作社服务管理、金融需求等多链条多环节的信息化,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瞄准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农机装备,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农业装备产能联盟及对外援助项目,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

农业现代化补短板要这样干!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甘肃陇中地区,时下,正值春耕生产大忙时节,放眼安定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处处展现着春的信息:庄稼人或机械整地,或搭棚固架,或运送土肥,或覆膜点种,这些都是我眼前春耕生产美丽画卷,孕育丰收新希望。”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当地的春耕景色。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这里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耕地大部分属旱地,特别适宜马铃薯生长,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每天能往全国各地发20多车的种薯。这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也是当地群众脱贫的‘宝贝’。”李恺告诉记者,近年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种薯主要销往全国马铃薯主产区,部分出口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当地已形成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农民朋友讲求的是收获效益,什么好,就种植什么;什么能够带来大效益,就重点发展什么。”李恺表示,转变思路地生金。如今的定西,在马铃薯产业上,从过去销售鲜薯到如今生产销售良种,成功破解了“卡脖子”瓶颈,实现了优质种薯的脱毒全覆盖,让全区种薯企业、合作社和广大薯农尝到生产马铃薯的甜头、获得更多收益。

对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补农业农村短板,李恺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拓展思路,按照“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模式,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效应,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优先满足“三农”发展的要素配置,让城乡要素要能够自由流动起来,实现平等交换,推动要素向农村流动.

此外,李恺表示,发展高效农业和产业化经营,通过三产融合把链条丰富的产业留在农业农村,进一步健全小农户、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同时扩大交易半径,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

全国政协委员、长春市政协主席綦远方的思考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激励机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着力构建公益性与商业性协同的农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编辑:秦云

关键词:春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