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人兽共患病 如何防患于未然

2019年05月17日 14:18 |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狂犬病、血吸虫病、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近年来,这些人兽共患病发生的比例不断增高。在全球新发175种传染病中,有132种为人兽共患病,占比高达75.4%,防控形势严峻。5月10日~11日,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召开2019年人兽共患病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狂犬病年会。本次会议以“同一世界同一健康 联手共防人兽共患病”为主题,夏咸柱、徐建国、金宁一、陈化兰等多位院士以及近2000名来自全国卫生、农业、公安系统,以及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

可借助反向病原学未雨绸缪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

对于防控传染病的相关措施,传统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是:传染病发生后,假设是由某种微生物引起,就设计方案,分离鉴定可疑微生物。按照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体,然后发现传染源,此后再开展动物宿主、传播途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研究。

举个例子,野生动物携带大量未知微生物,一些野生动物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这时,通过野生动物微生物研究,探究动物源性病原体与人类致病的关系,评估其引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可能性,预警可能由此产生的传染病疫情。

反向病原学研究改变了这种应对传染病的被动局面。反向病原学的核心是:发现并命名新的微生物,评估新发现微生物的致病性或公共卫生意义,提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病原体目录,研究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例如,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旱獭等野生动物携带的未知微生物,通过采用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鉴定,提前评估其引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可能性。

因此,研究野生动物携带的未知微生物,发现新的微生物,评估其引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可能性的反向病原学,可以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有助于国家层面采取早期应对措施,未雨绸缪,预防将来发生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

接种疫苗防禽流感效果明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

禽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感染各种禽类的总称,对家禽养殖业危害非常严重。根据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又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目前,禽流感中影响最大的是H5亚型HPAI,已在60多个国家的家禽和野鸟中检测出该亚型病毒。其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埃及和越南,H5N1亚型禽流感已经成为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头号病原。

禽流感病毒不仅可以跨越种间障碍直接感染人,还为人的新型流感病毒提供供体基因。有证据表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就是由H1N1禽流感传染给人类而引起的;1968年,人H3N2亚型流感是由禽源H3病毒提供PB1和HA基因,由1957年大流感提供其他内部基因而形成的重组毒株,重组后成为一个新的大流行毒株;2009年H1N1大流感是来源于北美猪群中流行的三源重组毒株,其PB2和PA来源于禽类;2013年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可以说,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这几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都与禽流感密切相关。

2017年9月,中国引进了H5/H7双价鸡灭活疫苗,接种疫苗后,家禽中的H7N9病毒分离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2017年10月1日后,只有4例H7N9人类病例报告,表明家禽接种疫苗成功地消除了人类感染H7N9病毒。这些事实表明,通过接种疫苗积极控制家禽中的禽流感病毒,对控制人兽共患病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高效防控须关口前移联合应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

人兽共患病是指在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近年来,人兽共患病发生的比例不断增高:H5N1禽流感、SARS等新发人兽共患病接连出现;狂犬病、血吸虫病、布鲁菌病、结核等原有人兽共患病连发、再发;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外来人兽共患病逼近国门、威胁不断;裂谷热、寨卡病毒病等已在我国发现输入性病例。此外,利用人兽共患病病原进行生物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人兽共患病防控不仅关系到健康养殖、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且关系到国家生物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将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关口前移,切断动物疫病向人类传播的“源头”;坚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加强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协调,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联合防控;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加强研究,采用新型生物学技术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中东呼吸综合征、裂谷热等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研制简单、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与新型疫苗和救治药物,进行科学防控。

呼吸系统共患病是首要关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金宁一:

共患病毒病是由共同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相互关联,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动物病原体演化为人类病原体分为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动物感染、初步感染到局部暴发、长期流行,最后演变为人类感染。

其中,引发共患病毒病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动物原性病原跨界传播速度加快;病毒适应性进化导致难以研制相关治疗药物;生态破坏与气候变暖,使得病毒病流行频率加快;全球化经济与饲养方式的改变,加快了新型病原的产生等。

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共患病毒病等几类医学界广泛关注的共患病毒病中,呼吸系统共患病是应首要关注的共患病毒病。近年来,正黏、副黏、冠状病毒病等感染情况日益加剧,尤其是正黏病毒科的流感病毒还存在多亚型共存的情况。虽然H7N9亚型有很多变种并且具有高致病性,但是现今通过关口前移、严格监控及研发疫苗等措施,已经减缓了其流行趋势。

防控共患病毒病,一是要提高认识,将共患传染病防控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二是要关注生态,严防病原体入侵,做好病原生态学中长期规划,建立有害病原体预警体系,完善媒介生物防控体系;三是要协同创新,加大科研投入与攻关力度,尤其是生态、动物、人群大数据的联合应用;四是要三医合一,构建联防防控体系;五是要加强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全球共患病监测体系,坚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道路。(本组文章由本报记者张磊 通讯员李川 刘涵采写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患病 兽共 传染病 病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