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房存:《故事里的中国》热播的启示

2019年12月23日 10:52 | 作者:房存 |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分享到: 

作者:房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开播以来,备受关注与好评。节目在主题呈现、形式创新、内容剖析、视觉布局、融合传播等层面建立了新的范式,将时代巨制浓缩于叠加式的舞台,通过述与演的方式,将经典进行拆分式放大,带领全国观众进行了一次跨越代际的精细化重温之旅。

《故事里的中国》热播的启示

内容资源的精心选择

与《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同类节目不同,《故事里的中国》的表现主体不是传统文化,而是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典宝库中寻找资源。每期节目,重温新中国的一部现实主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有着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故事讲述的核心是英雄人物,传递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许多作品,取材于真实的英雄事迹,例如革命烈士江姐、剿匪英雄杨子荣、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就像黑夜中的火柴,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识。而《平凡的世界》《凤凰琴》等,虽然没有人物原型,但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二,作品脍炙人口,积累了良好的口碑。畅销书《平凡的世界》,至今仍稳居各大高校图书馆借阅榜的前列,豆瓣评分高达9.0;红色经典《白毛女》《林海雪原》《红岩》等经过数次改编,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版本,在几代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焦裕禄》《横空出世》《凤凰琴》等,也都曾引起极大反响。

“在中国大地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所幸,我们拥有那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为我们记录下新中国一路走来的每一处闪光。我们寻找文艺作品中的时代符号,我们感悟砥砺前行的时代脉搏,让我们共赴一场文艺追寻之旅,传播中国故事,聆听中国声音。”《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董卿,在开场词中如是说。节目所选取的,都是让人共鸣的中国故事。它们承载了国家历史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国人普遍的英雄情结,因而能够经受岁月的磨砺与推敲,为不同时代的受众提供精神力量。新中国一路走来的经历,是一个相对宏大的命题。为了使观众获得生动、切实的认同感,节目让这一命题落实到具体的故事上,以小见大,透视故事承载的时代背景和英雄精神,串联起新中国的光辉史诗。

《故事里的中国》热播的启示

经典传承方式的创新

一方面,对经典的再演绎是件具有难度的事情。经典故事的标志性极强,并且前辈艺术家的表演已经深入人心,要想激发经典的时代新力,讲述方式的创新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近几年文化类电视节目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想防止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节目应避免同质化,突出个性特色。《故事里的中国》的几点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一是历史沉浸式的剧本围读与表演。节目主要以戏剧的形式,演绎经典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在舞台呈现前,导演、编剧与演员都会通过“剧本围读会”的形式,对台词进行情绪化的模拟对练,直观地呈现演员前期的用心准备过程。我们看到,在这档节目中,导演对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演员不再只是看剧本然后表演,而是在上台演出前,会被安排观看现场访谈的直播电视,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从而进阶式地酝酿情感,把自己置身于社会记忆的书写场域中,增强舞台表现的代入感。

二是现场还原式的访谈与解读。在正式的戏剧表演之外,《故事里的中国》还增加了访谈环节,邀请主创人员或其亲属还原经典生成的情景,邀请人物原型的亲属、朋友讲述英雄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当事人口述的方式讲述历史,将特定时代的宏大叙述与众多细节构建起来的场景融合复现,实现了对常规史料的有益补充,有效地还原了历史现场的质感。以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节目邀请了李白之孙讲述祖辈的爱情经历,电影女主角袁霞讲述当年与李白之妻相处的感人往事,原西柏坡报务员苏采青追忆接收李白最后一封电报的情形。文艺创作之外的这些讲述,可谓经典的情感注脚。

三是多重叠加式的舞台与场景设计。《故事里的中国》利用舞台设置、场景式布景和辅助性光影投射等多种视听呈现方式,打造了受众沉浸的虚拟场景,将受众吸纳到文本建构中,以此来强化受众黏性。节目以三个舞台的多维空间,来完成戏剧场景设计。演员可以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场景间即时切换,观众也可以不间断地欣赏到多个舞台的真实场景,以及演员流畅的表演。这种独特的舞台设计,打破了传统舞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得现场表演的承接更为紧凑。在场景呈现上,节目有效地将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进行了精细化整合与布局。背景影像的合理运用,增添了空间置换感和视觉纵深感。此外,节目还运用了全息影像、交互式视觉生成、光影投射等技术,让舞台展现兼具真实感和艺术性。

《故事里的中国》热播的启示

价值取向和传播效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故事里的中国》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探索了电视节目通过讲故事来重温经典的一条可行之路。

一是发扬了文艺创作的工匠精神。节目秉持精品意识,增强创新力度,从内容的精心选择、演员的倾情演绎,到高质量的嘉宾对话、精致的布景、华美的舞台设计,全方位、多维度地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在喧嚣的综艺市场中,节目坚守文化初心,专注于内容质量的打磨,难能可贵。除此,还通过对后台准备过程的呈现,建立起生产者与观众的亲密情感,增强了人性化温度,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激活了文艺经典的现实意义。节目在致敬经典的同时,没有停留在纯文艺的层面,而是打通了经典与时代现实,以温暖、有趣、生动的方式,展开了别样的英雄主义教育,让经典活了起来。例如,《焦裕禄》这期节目,特地邀请了奋斗于基层一线的三位年轻干部;《凤凰琴》这期节目,现场连线了29岁的罗田县希望小学校长方荣和她的学生们。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房存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节目 经典 故事里的中国 舞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