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峥嵘:亲子共读要“读”更要“共”

2020年06月01日 10:59 | 作者:李峥嵘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我是一名编辑,也是一个阅读推广人,在工作和阅读推广中见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

常常有家长问什么时候亲子共读才能变成独立阅读?类似的问题还有:孩子什么时候能尽早把阅读能力转变成写作能力?孩子喜欢读书为什么语文考试成绩不好?孩子为什么只喜欢看漫画不喜欢看学校推荐的书?孩子为什么只喜欢看一种书,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

这些问题折射出成人的焦虑。可以说,对待亲子共读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将之视为爱的表达,一种视为不得不做的责任、“苦役”。因为孩子没有达到大人设定的阅读目标而焦虑的父母,本质上还是在向外寻找,而不是向内寻求,父母看重阅读的数量、成绩,而忽视了阅读中的坚持、毅力、热情和热爱。

只有把“共读”的重点放在“共”,才能理解在阅读中跟孩子互动的意义。

共读时候,大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节奏和孩子是不一样的。这其中的关键是接纳混乱、灵光一闪,而不是完全按照一成不变的计划来阅读。正如皮耶罗・费鲁齐的《孩子是个哲学家》所说,只要我们期待孩子有某种表现,就会紧张和焦虑,不能以他们本来的样子去看待他们,父母变成了一个警察一个监工。

家长为什么那么焦虑?日本作家五味太郎说,“对孩子的担心、不安和不自信,根本就是大人对自己的担心、不安和不自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周遭的一切在加速度发生翻转,如果我们还用以往的经验来指导孩子,完全就是把一双固定的木鞋子套在不断长大的脚上。何不放松一点,为了一个更自由、更有趣的未来而读书?

亲子共读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我们谈到亲子共读,似乎默认是父母给孩子读书。美国作家爱丽丝·奥兹玛在她的纪实文学《为爱朗读》中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成长故事:单亲父亲承诺每晚给女儿朗读,他们一直持续了3218天,分享了300部经典。读书给了女儿超越寻常孩子的生命的丰富,也给了孤独的父亲极大的慰藉。奥兹玛父女的故事很动人,还有一个故事则是这个故事的镜像。韩国作家金仁子和画家李真希合作的《为爱朗读》写孙女给不识字的外婆每天晚上念故事。外婆说,听到故事的时候,原本黑漆漆的世界好像变明亮了。

可见,亲子共读不只是年长的人念给年幼的人听,可以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陪伴成长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间交换彼此对世界不同的理解,交换不同的人生体验,让生命的能量相互转换、互相扶持、携手共进。

亲子共读要“读”更要“共”。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孩子,从他们的立场来重新衡量生命。“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重温了自己的过去,再次踏上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因此我们再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根,理解了我们是如何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作者系《北京晚报》“书乡周刊”编辑、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孩子 共读 阅读 亲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