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评论 委员评论

“六保”,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06月10日 17:55 | 作者:周汉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但挑战前所未有。“六保”是针对当前新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要着力点,是在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对于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出的方向性引领。

保就业,当务之急。稳就业是国家治理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就业稳则民心定。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需要保持定力,绝不能掉以轻心,与此同时,全力以赴促就业,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尽可能调动、发挥一切与就业有利的因素,要结合实际、有所侧重。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需要聚焦重点群体,做到精准就业。据教育部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达874万人,其次是因疫情原因需要转岗的人员,还有每年超过50万的“海归”、50万退伍军人、1400万农民工群体等,压力可谓巨大。从实践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质量和拓宽渠道的根本途径。其中,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不仅自身吸纳大量人员就业,而且承担着大学生和转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及实用技术培训任务,在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中理应发挥积极作用,但受疫情影响,相关部门要求暂缓开展线下服务,全面线下停课已超过3个多月,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因此,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结合行业特殊性精准施策,对面向成人、青少年学生、幼儿的培训机构实施分类指导,避免简单搞一刀切,如面向成人类的线下培训机构可以酌情复工复课,让他们充满未来继续发展的勇气。

保主体,助企纾困。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好了,就业自然就好了。目前中国市场主体超过1亿户,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经济指标回落明显,企业普遍遭受冲击,部分行业甚至近乎停摆,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恢复还需条件和刺激。因而,保市场主体,在疫情之下同样显得十分紧迫。

保市场主体,重在提振信心。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体现到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充分认识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地制宜地为经济复苏多做实事,时刻关注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及时出台应对措施,千方百计排忧解难,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政策导向和支持,稳住信心、稳住预期、稳住经济,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保市场主体,不能有失偏颇。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受中共上海市委委托,我近期连续调研了近50家企业,既有央企、地方国企,也有外企、民企,更加深刻体会到,疫情之下,企业无论所有制,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众志成城。在众多市场主体中,民营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为薄弱,而外企在政策诉求的表达渠道上也相对不如国企等畅通,两者都不能被忽略。民企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外企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连接点,两者都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由此,要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各类企业之间公平竞争,降低民企和外企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预期。就民企而言,要切实做到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重点解决融资难、成本高企等问题;就外企而言,要全面了解外商目前对投资的担心,协助减少疫情在全球蔓延给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带来的冲击。要抓住中国率先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大好时机,吸引更多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来华发展,并加速推动一些外资大项目落地。

保市场主体,要善于化危为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要重视研究产业链发展新趋势,积极布局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把握时与势,认清新机遇,增强内生动力,出台引导措施,促进更多实体经济顺利实现动能转换,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模式优势。企业要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在线上线下联动、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新时代工匠精神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又可以此为契机成为新发展模式的起点,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保”还强调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每一个都是关键和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都充分体现我国制度优势,锚定当下的痛点、难点、堵点,做好长期应对外部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都注重与其他举措的协同性,把统筹贯穿始终,实现同频共振。

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六保”任务,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保证。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勇挑重担,沉着应对,实现中国梦的步伐必会迈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会主委)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