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潘铎印:让“非遗扶贫”成为脱贫致富之道

2020年06月22日 11:07 | 作者:潘铎印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绘画、打样、粗雕、出细、打磨等,走进甘肃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十多位艺人正在制作砖雕,他们中有一半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工作的张海林正熟练地在一块砖上雕刻。这样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甘肃已经“遍地开花”,“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

甘肃地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00多条。截至2020年5月,甘肃的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对于助力脱贫致富而言,“非遗”无疑是亟待开发的“富矿”。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显示出“非遗+扶贫”的巨大空间。

非遗扶贫大有可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文化扶贫、补齐文化短板,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已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非遗扶贫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足以说明,“非遗+扶贫”在助力脱贫、助农增收上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让非遗扶贫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之道。各地各部门应支持县市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积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让“非遗+扶贫”促进就业增收。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人才培养,支持研培高校为贫困地区有意愿、有一定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免费研修研习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非遗+创意”“非遗+网络”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渠道,拓展文化历史资源与市场运营对接,不断推进“非遗扶贫”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加强“非遗+扶贫”规划设计,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让非遗助力脱贫的步子迈得更稳、行得更远。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让我们充分发掘非遗的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激发强劲的市场动力,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吃“文化饭”,走致富路,巩固脱贫成果。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非遗 扶贫 文化 脱贫 文化遗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