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疫情下的习惯养成———

将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到底

2020年06月24日 09:56 | 作者:王天奡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这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对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作出指示。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传家宝’。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应升级为现代社会的‘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虞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是6月以来疫情出现反弹的情势表明,把这一优良传统坚持到底,具有现实意义。

永不过时的“传家宝”

今年的全国两会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特殊背景下召开,注定会载入史册。虽然会期缩短,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压缩,在此大背景下,“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出。

“这是自2004年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个提法的回归,显得尤为可贵。”甘肃省政协常委、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兴荣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在新中国大地上肆虐,医药卫生资源奇缺,人民群众普遍卫生保健知识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1952年春,我国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毛泽东同志题词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全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同年,中央成立防疫委员会,随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地区各部门以“除四害”、讲卫生、整治环境为重点,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

“今天,新中国已经走过70余年,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前,我国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在物质、文化需求之外,人民群众还有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从急性传染病、地区病,变成急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并存。”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介绍,重要的是,近年来,以新型未知病毒为突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越发猖獗,每隔四五年一轮,如甲流、禽流感、埃博拉、寨卡、新冠肺炎等。

“疾病问题不只是临床问题,而且成为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格局。防控疾病不只是单一部门的任务,而是各地区、各部门都要面临的任务。”王虎峰说,新时代赋予爱国卫生运动新的意义。

“无论是当年的‘除四害’‘五讲四美’,还是今年的‘防疫有我,爱卫同行’,爱国卫生运动的主题都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紧密相连。”虞梅表示,深入开展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运动,既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立足现实国情、顺应群众健康需求,不断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而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齐抓共管。

现代社会的“必修课”

“习近平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刘兴荣说,爱国卫生运动体现了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和全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促进运动的雏形。这种精神和模式,延续到了今日的“健康中国行动”中来,延续到了今日的社会治理中来。

连日来,刘兴荣一直从媒体上关注着北京等地的疫情反弹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管理措施:“在总结武汉防控经验、改革疫情直报系统的基础上,这次对新发疫情的控制力度、速度和效果都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新发的疫情成了一支试金笔,反映出全民动员参加抗疫、人人关心自身健康、环境卫生安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识显著提高。”

刘兴荣感到,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提高全民生活品质,都要把爱国卫生运动升级为现代社会的“必修课”。“人人关注,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共享。爱国卫生运动既是公共安全的‘必修课’,也是社会治理的‘必修课’。从综合治理到群防群控,从理论研究到技术攻关,做好爱国卫生运动,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并以科学的态度积极作为。”

刘兴荣表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要用好爱国卫生运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式,不断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将健康政策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一系列讲话和精神相结合,与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有望成为各级政府的量化工作目标。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持之以恒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多次提到爱国卫生运动的“软件”部分,需要健康公共政策、个人健康行为同步发力。

“将疫情防控期间养成的好习惯固化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促进全社会一起动手、共同参与,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从而构筑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也让大众重新认识到新形势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王虎峰解读,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公众健康更有益,但建设难度也更大:一方面,“分餐公筷”等行为习惯不能通过立法、执法等强制性方式推进,更多地需要通过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的方式推进。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健康行为,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

“好习惯重在养成,贵在坚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刘兴荣表示,这一精神,深入体现在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该行动计划从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目标出发,从治疗疾病转向以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控为重点,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抓手。

“回首71年,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有效地组织,将我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这种将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到底,将人民福祉放在心上的精神,已经深刻烙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部中长期行动计划中。”刘兴荣表示。


编辑:刘畅

关键词:爱国卫生运动 健康 疫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