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一片叶子”富了N方百姓

2020年07月15日 11:2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月的黄杜村,满目葱茏,这绿,安静而透亮,顺着山坡起起伏伏,微风拂过,它们向风儿点头示意。在绿色掩映下的是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房,小洋房里停着一辆辆家用轿车,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

产业强生态好、生活美家园好,这样的美好幸福生活是1997年的农民盛阿伟,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杜村,“村没有村的样子”。黄杜人打趣说,“改革的春风怎么就偏偏绕开了我们黄杜。”

此时的黄杜,还是一个躲在群山旮旯里的小村落,人均耕地1.1亩、林地3.3亩、荒地4.3亩。人盯着这么一些不成气候的土地,没脾气。土地无言,不待见人。人跟土地就这么僵持着。当时,黄杜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全县平均水平,属典型贫困村。

1997年,盛阿伟在先后种植了板栗、菊花、竹子和杨梅都没有实现自己的致富梦后,开始捣鼓起了推土机。这时,当时的村支书盛阿林跑来找他说,希望他能带个头种茶叶。

当地农技人员刘益民和黄杜村种植能手盛振乾,在50多公里开外的安吉县天荒坪镇横坑坞自然村发现一株野茶树。这茶树生长在高达800米左右的山谷里,平时都是绿油油的,到了春天,叶子转为玉白色。摘下稍作加工,喝起来口感很特别。到了夏天和秋天,叶子又变魔术般返绿了。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他们终于发现,这茶树可以通过扦插培育。由枝条育茶苗,从茶苗到茶树,再在茶树上采茶叶。溪龙乡请来专家进行认证,经检测,这个茶叶氨基酸含量高,口感鲜爽,很不一般!于是,溪龙乡提出要打造千亩茶叶基地,来改善百姓生活,这千亩白茶基地,核心区域就在黄杜村。黄杜的土,适合种植这个茶。

可是,黄杜人心里没底:想喝了去树上摘一把就是了,靠卖树叶能致富吗?而且种植成本高,一亩要将近2千元,万一失败了可承担不起啊!老百姓们都没有行动。于是,盛阿林找到了盛阿伟,希望党员干部带头种、示范种。盛阿伟和老婆一合计,想着推土机开垦的荒山是现成的,两个人一起施肥除草,没啥不成的。说干就干!他买了3000株茶苗,就这样,他的种茶之路开始了。等收获了茶叶,他背着这些茶到湖州去找卖家,结果大出他意外的是,这些茶叶给他带来了将近5000元的收入。

党员带头种、村干部也带头种,收益又还不错,这些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自己过上美好生活,黄杜人行动起来了。“干部带头、以点示范、科技指导、政策扶持”,一套严密的“组合拳”,让黄杜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2002年,盛阿伟2002年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接力棒,恰逢黄杜村白茶产业步入快速成长期,摆在面前的是资金、技术、土地、用电等“成长的烦恼”。“第一批青叶采摘后,村里炒茶场地不够、电力不足,急坏了,晚上都睡不着觉,到处跑。”

回想起2002年,茶园进入采摘加工阶段的“困难重重”,盛阿伟感慨万分。向周边村民借变压器的时候,借了一个又一个,借到后来自己也觉得难为情了。村民陈锁告诉记者,茶叶炒制过程中,如果跳闸停电,一锅青叶就要报废,一般茶农家庭同时炒制有五六锅,就会造成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真是“伤不起”。由于大功率制茶设备的集中使用,形成“尖峰”负荷现象,用电高峰期出现配变跳闸、线路烧坏,这在20年前是常有的事。

在获悉村民们的无奈后,当地供电公司很快就来村里现场办公,解决了变压器增容工作。针对茶叶加工分散、无序、季节性强等特点,结合乡村电气化建设,供电公司创新举措,大力推广茶农“双电源”用电模式,在产茶区增加“白茶专用”配变布点37个。产业富民,电力先行。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首次破万元,比1997年翻了2番,从17亩白茶起步,黄杜人奋力奔跑,打造出了全国最大的白茶园。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调研生态县建设时来到黄杜村,听了村里白茶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他给予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是肯定,也是激励。黄杜人更有信心了,安吉白茶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政府注册了“安吉白茶”品牌,黄杜人注册了子品牌“白叶一号”,免费培训茶农,建立交易市场,开展各项比赛、拍卖,全国的人纷至沓来,茶文化、茶工艺、茶食品等白茶产业链完善了。即使经历了这么多挫折,可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黄杜人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致富的产业。

“感恩”,为这片叶子注入了新能量

山间绿,茶叶香,乡村美,百姓笑。黄杜人在自己的富裕路上踏实地走着,通过十多年的发展,2017年全村村民直接经营茶园面积4.8万亩,年产值突破了4亿元,人均收入超过3.6万元。用黄杜人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生活早不是“小康”,而是“老康”了。

富裕了的黄杜人很感恩。盛阿伟说:这些年,黄杜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要感谢自己永不放弃、勤劳致富,感谢大自然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感谢党和政府,关心关爱黄杜人,给了这么多优惠的政策,感谢给我们贷款的农商银行,感谢有求必应的供电公司……

在黄杜万亩茶园观景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10个字,雄伟,挺拔,自有一种伟岸。在石碑的对面,是一颗大树,每一片叶子上都是感恩的话语,感恩的对象有祖国、父母、老师、爱人、朋友,还有大自然,更多的是共产党……这棵“感恩树”的边上,立着一块铭牌:“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树高千尺,而不忘其根,人若辉煌,不可忘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感恩”二字,是这片叶子加重重量的关键。

2018年初,溪龙乡党委号召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有今天,靠谁?我们富裕了,该做什么?”这话问得严肃,也问得及时。盛阿伟上了心,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扶着我们、帮着我们,一路走过来,我们有困难时,别人帮,我们有能力了,也应该帮帮别人。他又想到,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脱贫在全国各地跑的场景。全国上下都在忙着脱贫攻坚,黄杜人能做什么?有了捐苗的初步想法后,他立马召集了村班子成员的意见,村委会主任钟玉英,村党总支委员徐正斌、阮波、盛月清等,都表示捐苗是为党和国家分忧,一百个同意,“先富帮后富,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班子成员一致同意后,他们又请来了在村里的14位党员,大家不仅同意,还想得更远,不仅要捐苗,捐苗只是第一步,还要种好、卖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黄杜的20名党员,捧着初心,集结完毕。2018年4月9号,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15周年,这20名党员代表黄杜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信里汇报了黄杜村种植白茶的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黄杜村党员“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先富帮后富”的为党分忧精神,他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没想到总书记会回信,到现在都忘不了5月19号收到回信时激动的心情。”村委主任钟玉英回忆道。

“一片叶子”富了N方百姓

“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这片叶子注入了新能量。黄杜人的心又鼓了起来。他们挑最好的地块,扦插培育最好的茶苗,等5、6公分的小芽芽长到15-20公分长时,可以种植了,他们精选细选了1500万株茶苗,并预留出300万株的富余量作为备用苗。2018年10月18号,这些茶苗坐上冷藏车出发了。它们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安吉捐赠的白茶苗,是一份脱贫攻坚的大礼包!”贵州普安县屯上村村委会主任蒋成勇说,村里一直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但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发展茶产业,鼓起钱袋子。四川青川县固井村党支部书记张青勇说,村里已经做好了白茶种植的宣传动员会,明确了种茶的地块,精心谋划,高标准高质量栽培白茶。

捐赠完茶苗后,怎么样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做实,成了盛阿伟心上惦记的事,也成了黄杜村人的新课题。为了帮助受捐农户尽快掌握栽培技术,他们组建“帮扶技术团”,手把手培训,点对点帮扶,盛阿伟和钟玉英事务繁重,仍然去了一次又一次。盛阿伟已经去了21次,其中在青川、普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长期驻点指导。“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扶贫行动。黄杜村不仅帮受捐地种好白茶,也为当地带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盛阿伟说。

钟玉英派出了丈夫杨学其,在青川,杨学其的中耳炎发作,他扛下来了。由于杨学其外出,家里的茶园无人照料,正直施肥关键时期,儿子杨旭飞顶替老爸在茶山上干活时,结果出了意外住院手术,他含泪给儿子打电话:你是当过兵的,要扛住!在领导关心和要求下,杨学其回来陪了儿子2个晚上,凌晨3点又踏上了前往青川的旅程。

三年时间里,黄杜村已经先后派出42批次300多人次前往三省四县进行技术指导,青年白茶种植能手们还以网络远程指导的方式协助受捐农户解决白茶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在黄杜人的带动下,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为安吉全县乃至浙江全省的共同行动。

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捐赠了炒茶机,让扶贫从白茶种植向生产加工环节延伸。“这31台套炒茶机成套设备,满负荷每天能用掉3000斤白茶青叶、生产700斤干茶,白茶非常娇嫩,炒制是最简单的工序,最难掌握的工艺,出品质三分钟,失品质几秒钟,人工炒制不仅温度、时间和翻炒的均匀受热面等等难把握,而且生产同等量的干茶至少需要200多个工人,自动化机械炒制只需8个工人就能完成。”带着一肚子白茶加工用电技能的电气化指导员宋承星向大伙讲解起来。

在安装调试炒茶机的过程中,宋承星详细讲解了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通过“一村一规划”,研究制定适应不同区域发展的白茶产业配套电网规划的思路。通过茶农“双电源”用电模式,既能保障茶农的用电质量和数量,又能有效降低炒茶对居民生活用电产生的影响。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大宅村人田洪军感激地说:“你们捐赠的炒茶机,及时解决了村里的一个瓶颈问题。茶叶采摘下来后通过机械化加工,大大提升了茶叶价值。现在我们更有信心、干劲更足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黄杜村结对共建党支部已经十几年,彼此很默契了。他们跟着茶苗走,“白叶一号”种到哪里,技术支持配套送达。

浙江茶叶集团提前对接,表示“扶贫茶”由浙江茶叶集团包销,并注册了“携茶”商标,寓意爱心联手,东西合力,共襄脱贫攻坚。

他们用实际行动让自己成为“黄杜人”。致富不忘党恩、携手共奔小康,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不脱贫不放手”,这就是黄杜人的初心和使命。

“家里只剩下我和老伴还有孙子,过去没什么收入,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村民焦元恩说,过去家里的土地只能种土豆和玉米,一年收入也就每亩300元。流转了13.56亩土地种白茶后,一年有4000多元的租金收入,在茶园务工,一天还可以再挣80元钱,去年挣了8000多。

与焦元恩有同感的还有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村民刘建琼。她告诉记者,没建茶园以前,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活十分贫困。有了茶园后,每月管护茶园有3000元固定工资,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110元劳务费,日子越过越好。

三年来,三省四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吃上了“白茶饭”。普安县2000亩白茶已覆盖贫困户862户2577人,户均增收4659元。青川县建立了“五金”利益联结增收机制,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共享项目红利。

三年来,黄杜村共向中西部三省四县34个贫困村实际捐赠“白叶一号”茶苗1900万株,种植5377亩。今年3月,三省四县扶贫茶首次开采,产供销成链,带动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一片叶子,穿越风雨艰辛,穿越千山万水,传唱着跨越千里的“赞歌”。今年5月,来自青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徐萍,将“携茶”带到了全国两会上。茶叶的小纸袋上,写有七个字,“一芽一叶总关情”。(项丹 杨勇胜 龙福如)

编辑:秦云

关键词:黄杜 白茶 茶叶 盛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