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聚焦

新发展阶段下的新机遇新挑战:

努力实现从“受制”到“制衡”的转变

2020年09月04日 09:19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8月24日下午,9位专家代表走进中南海,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先后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近些年来,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已召开数次,但在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这样一个重要节点再次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其意义不言而喻。座谈会所传递出的信号更是引起了委员的热议与关注。

▲▲需实现硬核突破

新发展阶段、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此次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所传递出的信息始终贯穿着一个“新”字。

“可以说,当下的世界正处于重大转折性变化之中。一方面,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另一方面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在全国政协委员葛红林看来,这个变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契机也是挑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为赢得变局,就要努力实现从“受制”到“制衡”的转变。

实现转变,一方面要有打持久战和坚定改革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硬核”上取得话语权。

葛红林则将硬核的关注点放在了大变局中,如何在“十四五”规划中尽快消除关键有色金属战略隐患上,以便实现我国从“受制”到“制衡”的转变。

链通则安。葛红林表示,在“十四五”规划中,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关键有色金属短缺资源的国际供应链安全,要把短缺资源的境外开发利用纳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确保短缺资源供应安全,保障“走出去”企业“走得回来”。

“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高端材料补短板的清单,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政府这只手的重要作用,组织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攻关,从制度、经费、人才、机制上加强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供应能力,加快补短板的步伐,尽快实现从受制到反制的能力转变。”葛红林建议说。

在此次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次被提及。对此,葛红林表示,在努力争取经济全球化有利外部环境的同时,更需要重点保障国内关键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的循环畅通。

“在‘十四五’规划中,要充分梳理国内关键有色金属上下游产业链‘堵点’,联结‘断点’,攻克‘难点’,保障国内全产业链运转循环畅通,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运行提供有效支撑。”葛红林同时强调,要更加突出有色“稀小金属”的战略性地位,分门别类,构建和完善国家层面的资源保护性开发、后备资源基地建设等战略保障体系,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战略资源支撑,做好“稀小金属”的大文章,尽快消除战略隐患。

▲▲始终要在创新上找动能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始终是“十四五”谋篇的主线之一,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回顾雅昌在数字印刷领域的成长史,可以说是一部依靠创新实现企业转型找到新动能的行业教科书。

1993年创业初期,由于与国际印刷技术差距显著,国内高端印刷品需求无法满足,必须要到日本等地印制。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不断投入研发的过程中,雅昌凭借百余项专利,逐步赶超世界领先印制水平,获得1000余项国际印制大奖,成就世界印艺美谈。雅昌也从最初的“引进来”,逐步发展到“走出去”,国际各大技术供应商纷纷谋求与雅昌合作。

“小到雅昌作为一家企业的成长过程,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创新驱动,这也是我们始终都需要赖以生存的原动力所在。”在万捷看来,特别是在当下新的发展阶段,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布局之下,各个领域更需要以创新为引领实现新突破,这样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助力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创新更离不开优质的土壤。雅昌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正如万捷所说,雅昌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深圳这片沃土的哺育。如雅昌所在的深圳南山区作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全国“科技强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率先提出了“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催生数字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新业态,聚集、孵化出了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形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圳模式”,也成就了雅昌。

万捷表示,在新的发展格局和新的发展阶段下,应继续发挥如深圳这样的创新桥头堡,发挥其在科技、文化、金融方面的优势,在实现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可控”“产业升级”,保障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性,加快以深圳等地为中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促进消费内循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形成积蓄和贡献着力量。

▲▲民生是保稳的重中之重

近些年来,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已召开数次,林毅夫、樊纲等经济学家常有出席。但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与往年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相比,参会专家的“专业”有所不同。

除了林毅夫和樊纲等经济学家外,此次会议还邀请了多位知名社会领域专家出席。这在近些年来中南海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中,较为罕见。

受访人士普遍表示,这传递了一个新的信号———那就是民生就业等议题在未来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也将是“十四五”规划中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放大镜”下,稳住就业和百姓餐桌等这些民生问题更显得分量之重,中央提出“六稳”“六保”,民生、就业等议题被放置在突出位置,已可见一斑。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对当下的民生问题十分关心。

“最近老百姓都在关心肉价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生猪生产不仅关乎农业生产,同时也关乎老百姓的餐桌。”周延礼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比如在生猪生产方面,除了考虑养殖技术等传统领域,我们也要考虑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帮助生猪的稳定生产。

从当前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共承保生猪4.12亿头,提供风险保障2546.61亿元,签单保费112.79亿元,支付赔款144.43亿元。2020年上半年,全国共承保生猪2.47亿头,保费收入88.7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855.57亿元。

“从数据来看,正在稳步提升,不过除了数据还需要在保险质量上不断完善。”周延礼建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可以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发挥保险功能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破除当下生猪保险意识不强、政策不够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短板,推动形成全社会学农险、用农险的良好氛围,逐步完善生猪保险政策机制,实现农险信息共享。推动生猪产业恢复生产,保供稳价,维护市场稳定,在下一个五年,让百姓餐桌又好又稳。

编辑:秦云

关键词:十四五 经济形势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