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农业科技

向科技借力 银川农业跑出“加速度”

2021年02月05日 16:03  |  作者:孙眉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向科技借力 银川农业跑出“加速度”

灵武市夏能蜜瓜种植基地,村民已变身为“产业工人”。 资料图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做强产业才能走上致富道路。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向科技“借力”,把产业兴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来抓紧抓好,坚持品牌发展,规模发展,特色发展,以产业基地为平台,以产业项目为支撑,推动葡萄、肉牛、食用菌和山药等带有银川地域特色标签的优势产品家喻户晓,农业品牌效益不断凸显,促农增收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银川市科技局局长韩蕃璠介绍,自脱贫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科技局组织全市892名科技特派员队伍领办创办257家公司、312家合作社,精准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企业向贫困地区聚集,全市39个贫困村科技扶贫特派员服务实现全覆盖,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及脱贫富民项目84个,安排扶贫资金2006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2.8亿元。

  

抓规模发展 夯实产业脱贫基础


产业发展规模小、特色不明显、品牌培育滞后、效益差、收入低,这是银川市过去农业发展的窘况。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农业?近年来,银川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和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变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李建军,流转1000余亩土地,采取“订单+企业+农户”的以销定产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吸纳带动村民310余人参与蜜瓜种植,培养了15名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让村民学会了蜜瓜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激发了自助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是彭阳县生态移民村,有829户3808人。“刚搬来时,土地全是沙地,村里也尝试着种枸杞、果树等,都没成功,村集体经济完全空白。”村党支部书记马再飞坦言,因为老百姓没有真正参与产业发展,村里脱贫的根没扎稳。

针对该村实际情况,银川市科技局积极探索“科技项目+龙头企业+村集体+建档立卡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在月牙湖乡组织实施山药种植、肉牛养殖、花卉种植等科技项目,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村集体按照股权享受企业利润分红。

“我们争取银川市科技特派员项目,引入山药种植,为30余名群众提供长期就业,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空壳村’到2020年突破100万元,全村402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滨河家园五村驻村第一书记苏连忠表示,产业发展有效激活了帮扶村资源要素活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建档立卡户学技术,真正参与产业发展中,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山药种植把干沙滩变成了‘金窝窝’,每亩净产出4000元以上。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日子现在越过越红火。”村民李志林感慨地说道。

“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支部才更有凝聚力,村民更有归属感。”韩蕃璠表示,通过产业带动,科技项目辐射区域农民平均收入高出其他地区15%左右。

  

抓科技兴农 建强产业服务体系


加快改造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近年来,银川市将科技示范推广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良种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在主导产业村选聘基层农技员和村级防疫员,选派特聘农技员到贫困村蹲点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着力提升贫困户的科技致富意识。建立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农作物远程视频诊断,为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贺兰县是西北地区水产大县,“以前养殖草鱼、鲤鱼、鲫鱼挣不了多少钱,引进加州鲈鱼后利润丰厚,但是西北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对鲈鱼养殖影响大,靠尾水治理循环利用解决问题成本高、难度大,鲈鱼成活率低。”贺兰县新明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王旭军说。

为了解决西北地区鲈鱼养殖难题,银川市通过政府引智、企业引才的方式,邀请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的段云玲教授、金浩轩博士团队采用交叉科学思维攻关,使得养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2020年第一批和第二批上市的加州鲈鱼成活率分别达到了93%和95%。王旭军介绍,通过改善水质和设施化改造,池塘里的鱼类生长期可延长两个半月至三个月,这使得鱼类肉质更好。“仅零排水一项,就可为企业节省50%以上的成本,这项技术正在进行产业化试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银川市厘清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先后引进西北农林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团队,实施9大重点项目,投入5300万元资金,为银川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水联网数字治水、零排水高效养鱼产业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价值链主要收益留给农民。

  

抓机制创新 强化精准指导服务


银川市积极探索实践,涌现出了一批服务精准、运行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例如,“科技入户”农技精准指导服务模式。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的技术服务模式,近年在科技助力粮食生产、产业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技推广等工作,打造“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服务,包括数百名专家教授、近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在平台上解答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发布服务日志。

在2020年春季抗疫保供中,发布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新技术,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灾害应急、购销服务、政策宣传等指导服务,解决了2万多个生产技术难题,报送病虫草害、苗情、灾害、墒情、疫情20多万例。

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社会化服务工作在银川落地生根,有力加快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很多农业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精准把握农民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快速研发、加速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了“即研即推即用”。

如今,科技惠农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强力的“引擎”。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科技 产业 发展 服务 农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