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红河县的乡村振兴“密码”:

农旅融合走出实践样本

2021年06月18日 09:56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撒玛坝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县宝华镇,总面积1.6万余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哈尼连片梯田,也是当地群众的产粮核心区。千百年来,勤劳的哈尼族、彝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然后把一袋袋粮食运回家。可以说,有了哈尼梯田,这里的人们就有了生活的希望。

而除了撒玛坝梯田这颗“明珠”,红河县还有着独特的旅游和农产品资源。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红河县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开始迈上新征程。红河县将独特的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正在探索一条农旅融合实践样本。

■■ “半山酒店”让我们不再吃“老本”

“一辈子守着几亩梯田,累死累活,吃饱饭是没问题,可是要想致富奔小康不容易。”这就是当地村民一直的“烦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低产值高投入的山地农业劳动逐步被当地的年轻人抛弃。受地形影响,机械化生产很难在梯田里应用,到目前为止,人背马驼依然是梯田耕作的主要方式。尽管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出了“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让梯田的产值逐年增加,但从水稻育苗——移栽——管理——收割,投工投劳仍然不少,产出与打工收益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随之造成的就是梯田撂荒现象。

那么,梯田还有耕种的价值吗?

在红河县202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面积占了96%,哈尼梯田面积26.46万亩,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梯田有35个片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梯田撂荒,乡村振兴从何谈起?当地村民犯了难,当地政府也着了急。

经过调研考察学习,红河县政府有了新思路。大量的连片梯田也就意味着壮美的自然风景,梯田仅仅用来搞农业生产,岂不是太可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心谋划下,撒玛坝梯田景区逐步打造成功,游客的到来为当地开启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家的客栈收入一年有12万元左右,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康之家行列。”紧邻撒玛坝梯田的龙玛村村民李威道出了奔小康的秘诀,“就是一个客栈嘛!经营好比啥都强。曾经走南闯北,钱挣不上还背了一身债。如今哪也不用去,家里有啥事也能顾上,还致富了。”

与李威不同,村民李智聪则开起了农家乐。这个地道的哈尼汉子烧得一手特色好菜,以前常常觉得无用武之地。游客进来了,哈尼蘸水鸡、梯田生态蛋、梯田鱼、梯田鸭受到大家的喜爱,自家梯田里生产的鱼鸭蛋米往往不够卖。李智聪常常感叹道:“忙不过来啊!”

能忙起来,村民的腰包自然鼓起来。在龙玛村,72户村民中就有乡村客栈和农家乐4家,全村实现年旅游收入70万元以上。

农旅相融,梯田焕发了新的活力。梯田产出的农产品卖得上价钱,村民耕种梯田也能让“钱袋子”鼓起来,耕种的积极性自然提高了,梯田撂荒问题也得到解决。

梯田固然美丽,可也并不是百看不厌。“吃老本”显然留不住客人,持续发展也无从谈起。为突破发展瓶颈,红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半山酒店”成了我们又一个新实践。“我们引入了民营资本进入到红河县的旅游开发,现在发展势头很好。”

在撒玛坝梯田旁,康腾帐篷营地酒店就这样应运而生。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结合当地文化资源,以废弃的传统村落遗址为基础,打造了一家轻奢型休闲旅游目的地。截至目前,酒店可日接待高端客户36人,员工本地化率超过90%,月工资从2000元至5000元不等。2020年,公司发放工资总额190万元,采购、销售本地农特产品100余万元。

离帐篷营地酒店不远处,红河县苏红半山酒店项目也正在推进中。苏红酒店同样是利用废弃村落改造而成,定位为回归乡村生活的低密度、高品质的庭院式新业态半山酒店群落,计划于2021年底前完成28套庭院的半山酒店建设并投入试运营。

“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挖掘梯田四素同构的价值,把梯田周边的半山酒店打造成康养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红河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红河县还将按照梯田景观、干热河谷和民族风情三种类型,继续规划5个中期半山酒店建设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农旅充分融合,让红河县的乡村真正兴起来。”

■■ 三村乡:片片绿茶变“金叶”

广袤的梯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都让红河县有实现乡村振兴的“底气”。但有底气还得有思路,有方法,有实践,这样才能让百姓真正有奔头。

千里云飘红河红,万顷茶山滇红秀。穿行在红河县三村乡大地,处处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日趋完善的公路,将一片又一片绿意盎然的茶园有机联结,构成一个个茶海里的迷宫;冬去春来,时时处处可见茶人忙碌的身影,幸福的笑声回荡在三村乡大地。

有红河县西大门之称的三村乡,是典型的半寒山区乡,山内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茶叶是全乡主导产业。自国家扶贫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三村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成功走出了一条“有机、特色、优质、高效”的茶叶发展路子,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2020年末,全乡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7万亩,年总产量达1000吨,总产值达上千万元,直接带动2939户13318人从事茶产业相关的工作。

又到一年制茶时。红河滇红茶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素英告诉记者,在春茶收购高峰期,从上午11点起,背着装满鲜叶口袋来公司交售的茶农们便会络绎不绝来到公司,公司工作人员再忙着称重、开单据,茶农们排队静静等候,这样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20点。

“而为了满足农户需要,打造绿色‘航母’,公司已经开始与红河滇红茶业产业合作社联合打造一条‘市场+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合作社’的‘绿色产业链’,使茶农一加入红河滇红茶业就不再为种茶难和卖茶难而苦恼发愁。截至目前,已经吸纳约150户茶农入社,辐射带动周边茶农1587户7579人。”王素英说。

“我在公司上班两年多了,主要从事杀青、拉茶、捡块、烘干、晒干等工作,每个月工资2700元,如果加班有加班工资,可拿到3000元。在这里上班离家比较近,下班后又能照顾小孩和家庭,非常好。”黑树林村村民徐美乔告诉记者。

小小的一片茶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健康富民的“生态绿叶”“致富金叶”。红河滇红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成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具备年产3000吨茶叶的生产规模,已形成茶叶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一体化的现代化茶叶生产企业。中国石化燃料油有限公司、中国泰康保险有限公司指定的定制茶,“滇红茶”“茉莉花茶”、“谷花茶”以及“依期洛生态茶”等产品已于2018年在全国销售。公司已与中国农业银行农银E管家电商平台、中国扶贫基金会网站、上海长宁区服务网等合作,上线抖音、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线上线下,运营风生水起。

茶产业的发展,使三村乡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山野岭变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茶园,青山变金山,狭窄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冰箱、电视机、摩托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面貌精神振奋、笑语声声……

■■ 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民营资本带来新活水

独特的旅游资源也需要借助“外力”的帮扶,红河县政府深谙其理。

2016年,红河县与上海市长宁区“千里结亲”。5年来,上海市长宁区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6269万元,并引入多家企业,援建77个项目,聚焦项目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重点帮扶项目,真扶贫、扶真贫,为红河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乡村振兴新篇章,帮扶不断档。上海市长宁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1年长宁区计划继续投入资金5700余万元对口帮扶红河县。其中,第一批帮扶项目资金2500万元,主要实施红河滇红茶业标准化厂房、甲寅镇竹编工艺、乐育镇龙车村委会香椿种植基地、热区水果荔枝王产业基地、宝华镇朝阳村委会苏红新村文旅特色村等项目建设,续写脱贫后“文章”,全力谱写结对帮扶和对口协作红河县新篇章。

“红河嫂”职业技能培训是上海市长宁区引入资本与红河县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之一。自2019年4月起,上海市长宁区联合红河县妇联对红河县适龄农村贫困妇女开展育婴员、保育员、美容美发师、茶艺师、中式烹调、中式面点师、养老护理员、家居清洁等技能培训。

罗玲辉就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2020年以前罗玲辉夫妻俩以四处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同年5月,罗玲辉通过“红河嫂”第六期专业技能培训,实现更好就业,家庭经济收入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家虽然不是建档立卡户,但家庭生活一直不富裕,几年来我和老公一直在外四处打零工,自从回家参加‘红河嫂’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学到技能以后找到很好的工作也拿到更高的工资,现在每个月我都可以拿到4800元。”罗玲辉说。

罗玲辉是“红河嫂”优秀实例的代表,也是“能就业”到“好就业”的具体体现。据了解,目前,多名“红河嫂”在昆明、蒙自、上海等地实现就业。同时,通过举办“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暨“沪滇劳务协作”等系列招聘会,为红河县完成技能培训79期270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7513个,吸引转移到上海市就业154人,就近就地就业5198人。

解决了就业难,还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据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先后引进了红河县九美商贸有限公司、红河云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红河县五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上海企业到红河县落地,主要收购红河县农副产品供应上海市场。通过上海易果、上海腮红娃娃农业公司、九美商贸公司、上海建行(善融平台)、上海赫成实业等企业帮助红河县库博农业、红农商贸、酷爱哈尼梯田、牛多乐庄园等企业销售农特产品。并引进拼多多公司投入161万元开展“多多农园”项目,探索开展“一县一品,一标一策”工作,为红河县梯田红米制定了团体标准,助力红河红米打入了上海乃至全国市场。

在“南亚东南亚博览会”上,在上海的商超里,都已经有了红河县农产品的身影,带着产品走出去,带着资本走进来,正如上海市长宁区相关人士表示,“摘帽不摘帮扶”,红河县乡村振兴仍大有作为。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梯田 红河县 乡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