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富美协同的鲜活样本

——贵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观察

2021年08月04日 15:54  |  作者:刘久锋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生态建设是贵州最大的亮点,作为长江上游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贵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倾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绿色屏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生相融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如今,在贵州的城市,人们用绿色生活方式享受低碳生活;在村庄,用生态文明理念护佑绿色家底。种一棵树、巡一次河,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贵州人的志愿行动。贵州的美丽,不仅在于山水盛景,还在于人的文明自觉,多年的绿色发展建成了数不胜数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成为人民眼中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炎炎夏日,记者行走在凉爽的贵州大地,旖旎的乡村风光令人目不暇接,铺展一幅幅秀美长卷。这是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本,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的累累硕果。

  

守护绿水青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走进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面的草海北坡生态公园,层林尽染的远山与草海美景融为一体,横亘于海与城之间,绵延2500亩,是草海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昔日的北坡,地质破碎,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不到10%,严重威胁草海生态安全。2016年威宁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开始治理,开展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目前,已种植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等三大类54个树种,搭配种植形态各异、四季皆宜的灌木及地被植物。森林植被提升到70%。

草海的嬗变,是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生动实践。

2016年,中央批准贵州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委、省政府紧扣“多彩贵州公园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目标,“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相继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多项改革成为全国“率先”。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在绿色屏障建设上,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建立长江经济带首个跨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

在生态评价考核上,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

在生态产业发展上,率先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大普查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

在司法保障上,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全覆盖,实施生态司法修复并挂牌落成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生态检察修复示范基地,发布全国首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书,开展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并发布全国首份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白皮书……近年来,贵州30项生态文明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

去年7月,随着最后一艘渔船退捕上岸,乌江余庆县境内正式实现全面禁捕。“我现在已经改行养牛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这么做。现在政策好,退捕上岸有补偿,我们根本没有后顾之忧。”在江上捕鱼超过10年的龙家镇渔民梁福说。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库区移民生计问题,贵州大量发展网箱养殖,年产值可达45亿元。原本是依靠良好生态资源开辟出来的致富路子,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产业的扩张,带来生态之“殇”,乌江也不例外。

痛定思痛,重拳出击。2017年,贵州拉开了全域取缔网箱养殖的序幕,渔民纷纷转产上岸。箱拆除,鱼搬家,人改行……还河流以清澈。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贵州投入补助经费17.93亿元,取缔网箱养殖3.35万亩,全省全流域零网箱、全流域禁投饵,网箱养殖污染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今天的贵州,优良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青山变金山,荒坡变成“黄金地”


万水千山绘新景,千年跨越绿当先。绿色,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想健康长寿,到贵州来养老。”

“贵州生态环境良好,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怡人,气候立体多样……”

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推介贵州时的精彩话语,也是贵州人的心声。一张蓝图施工,一把尺子丈量,贵州人民上下一心,在“两山”转化间收获满满的幸福。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产业如何选择成为贵州发展的艰难选择。近年来,贵州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贵州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青山变“金山”,荒坡变成“黄金地”。

作为中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省,“干净茶”声名鹊起,是消费者对贵州生态环境的最好褒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让绿水青山“生出”“金山银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写出精彩答卷。

赤水市黎明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打起了“生态牌”。村民利用竹子采伐后可循环生长利用的特点,选择了“退耕还竹”。每年,翠绿的竹海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荷包鼓了,乡村生态更美了。

过去,黔东南州清水江畔的林业大县靠着木材谋发展,但“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始终不可持续,木材经济不断受到制约的黔东南州,发展愈发艰难。

如何做到不砍树也能致富?黔东南州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围绕生态优势长板抓发展,大力实施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百千万工程”,合理布局、新建、打造、提升一批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站在赫章县海雀村的高处,放眼望去,万亩林海郁郁葱葱。很难想到,这里曾是“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的贫困村。

改变从生态修复开始。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在荒山植树造林,种下1.37万亩林木,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矮化苹果、食用菌等绿色产业。如今,海雀村人均纯收入达1.62万元,34年间翻了490倍,森林覆盖率由不足5%提高到77%,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植树造林,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发展油茶、竹、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产业,2020年贵州林业产值达3378亿元。

纵览贵州,从黔北的浩瀚竹海到黔东的巍巍梵净,从黔南的神奇茂兰到黔西北的草海明珠……山川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画卷徐徐铺展。

  

拥抱美好未来——

践行“两山”理念,贵州正持续做强“生态大品牌”


涓涓细流,蜿蜒流转;碧水荡漾,远山如黛。

在贵州,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最亮丽的招牌。

如今的贵州,正在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贵州正不断壮大绿色经济体,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7月中旬,中国优质农产品企业家走进铜仁,对当地的良好的生态赞不绝口,深感“空气罐头”的沁人心脾。

“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一定是生态的、深受大家欢迎的。”北京新发地联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玉东说,来贵州不仅领略了高山青、绿水长的惬意,也深切感受了云滔滔、雾茫茫的意境,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贵州食品与众不同的优良基因。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终端,都是与天地无言的契约,都是自然最美的滋养、饱含大地纯净的芬芳。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和石漠化程度实现持续减少、减轻,石漠化治理成效曾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赞。

关岭自治县为打破石头山无用论,采用“石漠化治理+扶贫产业”一体化思路,将当地传统的花椒种植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在石山上打造了5万亩以上的产业林,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脱贫摘帽的路子。

石漠化严重的织金县,依托传统皂角加工集散地优势,通过栽管并重、产销并举,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产业体系。如今,织金县猫场镇成了全国皂角米加工、销售的重要集散地,年加工销售皂角精10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销售产值达3亿元,年支付劳务工资4800万元。在全国皂角产业中“一枝独秀”,让贵州特色林业名声大“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贵州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从明显改善向持续改善转变,城市环境改善向城乡环境改善转变,绿色发展向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用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长征路,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生态 贵州 发展 绿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