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消除杂音 勠力前行

2021年09月24日 15:23  |  作者:吴志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去年以来,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和经济形势压力持续加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在中国,包括大量中小企业在内的1.4亿个市场主体均受到影响。所幸的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中小企业展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以及韧性,民营经济依然保持稳步、小步发展的节奏。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打压民营企业”“杀富济贫”诸如此类的杂音甚嚣尘上,引发公众疑惑,也给民营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焦虑。

将一些市场经济治理中常见的现象解读为民营经济受到打压,既不客观,也是误导。那么,真相是什么?

在鼓励创业创新、宽容试错的政策环境下,互联网经济崛起,创造了新民企、新行业和新就业,非公有制企业占到了绝大多数。与此同时,某些现象也逐渐显现。平台经济利用算法优势涉嫌垄断,平台头部企业凭借市场优势地位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中小企业有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教培行业因资本无序扩张而产生过度商业化,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和课题,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都在谋求破解之策。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重申共同富裕,是重申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过去没有“劫富济贫”,现在更不可能“杀富济贫”。

监管部门依法加强监管、规范行业产业发展,用“有形的手”进行调控,依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占市场主体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

中国古代有大禹治水,一手拿准绳,一手拿规矩,有疏有导,有堵有引,这是古老的国家治理智慧。在今天的中国,国家治理要用法治的准绳与规矩,为资本画好“斑马线”,树起“红绿灯”,遏制其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才能更好造福全体人民。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时,明确指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显而易见,党对民营经济的政策一以贯之,而且不断深化、毫不动摇。认识到这一点,那些所谓杂音便不攻自破了。

有一些事实值得我们回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依法保护民企合法权益,严管与厚爱并举。2017年以来,人民法院仅以网络司法拍卖的形式就实现债权1.69万亿元,节约佣金523.5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债权占相当大的比例;依据对民企“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对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员涉嫌犯罪不捕率、不诉率,分别高于总体刑事犯罪8.5个百分点、9.7个百分点。

有一些安排值得我们期待: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这给中小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带来了直接融资的机会和快速发展的希望。9月16日首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宣布,11家企业2022年度计划向中小企业采购产品和服务总额共计8263亿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有望近期出台。

有一些历史值得我们铭记:1992年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到“放心大胆发展”,胆气何来?来自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会改变。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如果没有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时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年,民营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闯了过去,现在,民营企业更可以闯过去,而且,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