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2022年10月28日 18:58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牢记地质报国初心使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工作着力点,把新时代地质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为安全的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贡献地质力量。

719ef1c9-1be9-4f9a-8954-eabce40b34fd_zsize

△王建明,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质局党委书记

坚持不懈践行为国找矿初心使命。地质队伍因矿而生、因矿而长,我们要深刻把握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对能源资源安全的重大需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对地质找矿的重大要求,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聚焦四川锂、稀土、钒钛、页岩气、磷矿等战略性和优势矿产资源,围绕有找矿潜力的地区加强综合研究,加大勘查力度,争取快速突破,全方位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要推动地质找矿绿色转型,研发智能勘探设备,实现勘(钻)探、检测一体化和数据采集智能化,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装备提升、工艺改进减轻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要以建设绿色矿山为抓手,推广用好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经验,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过程。

助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们要深刻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对四川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重要要求,发挥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区域自然资源“家底”,整装摸清自然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区域生态与元素迁移富集规律、预测生态发展演化趋势,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和科学建议。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加快实施我局牵头编制的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积极开展沱江、岷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江、黄河岸线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深度参与环境污染防治,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研究提供盆地大气污染防治地学解决方案;建立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防止污染转移和扩散;全覆盖推进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开展污染土地修复治理,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坚决扛起地灾防治“主力军”责任。地质队伍是地灾防治的主力军,我们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防灾减灾的内在要求,坚决扛责在肩,打好地灾防治主仗,强力构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堡垒。要主动融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治理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要针对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动态性等特征,加强地质灾害形势趋势研判,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立“天、空、地”一体的地质灾害识别和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实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使防灾关口前移,把被动灾害治理逐步转为主动防御。要整合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实力强的专业单位、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建立“产学研用”联合机制,开展针对四川特点的地质灾害精准探测、快速识别、分析评价、高位崩塌等防治技术攻关。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突发灾害自我应对能力。

着力锻造新时代地质尖兵地质铁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地质工作的新使命,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队伍能力的现实要求,抓住四川省委省政府赋予地勘单位的改革重塑再生机遇,推动构建地质队伍新格局,做专做精做深专业地质队伍,做稳做准做实区域地质队伍,做大做优做强企业集团,攥指成拳形成合力,锻造新时代地质尖兵地质铁军。要坚持四川地勘单位“一盘棋”思想,完善地质专家使用管理办法,建成统一调度、安排、使用的地质科技人才专家库。要坚持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坚持人才立局、科技强队,加强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培养,力争再出一批大国工匠、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厚植地质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优势。

(本文作者王建明,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质局党委书记)


编辑:鲁雅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