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乡村好声音”

——广西容县农民杨万宗义务广播30年

2014年03月20日 14:59 | 作者:刘昆 周仕兴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千人同唱“乡村好声音”——

  “这样的好声音,要一直传下去。”

  岁月流逝,杨万宗的声音由洪亮变得沙哑。往日和他一起做生意的,很多已经发家致富,腰缠万贯;而他痴迷于这个“赔本生意”,仍旧守着几间老屋。

  30年,杨万宗成就一事。他把广播办得风生水起,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周边村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异常浓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我还是很有成就感。”杨万宗说。

  为不影响广播,杨万宗几乎从不远行。如需临时外出,就先把设备调好,让妻子代播,还反复叮嘱:“千万别误事呵!”

  有一次,妻子生病到县城住院开刀,这可忙坏了杨万宗,每天凌晨4点就从县城往村里赶。这样两头来回跑,广播从未间断。

  农村电流不太正常,有时还会遭遇雷电,设备经常被烧坏。为此,他特意买了一套备用设备。30年来,设备、器材花费不菲,对普通农家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他乐此不疲:“大伙儿满意,我就觉得值了!”

  令杨万宗没想到的是,当时自治区领导同志了解到他的事迹后,曾专门前来看望他,勉励他:“这样的‘乡村好声音’,要一直传下去!”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认真总结推广。随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专程送来了一台电脑和一套广播设备,并帮他装上宽带——杨万宗的“土广播”,从此进入“网络时代”。

  上级领导的关心鼓励,是动力,也是压力。毕竟岁月不饶人,63岁了,老杨担心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广播有一天会没人接班。

  不过,转念一想,他又欣慰起来:儿子杨家乐外出打工,会经常来电话问起广播的事,回家时还教他上网查资料,机器坏了也帮着修理。去年那次火灾,自己不在家,就是儿子用广播召集并带领村民扑灭的。

  “兴许儿子能接过班来!”言语里有自豪,更多的是期许。

  但他还没和儿子说起自己的心事。“我这身子骨,目前还可以!我要播到说不了话为止!”

  “一个农民,就像一条纽带,将大山和外界连在一起;一个广播,就像一座桥梁,将各级精神贯彻到最基层。杨万宗和他的广播,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的成功典范,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容县县委书记葛国科动情地说。

  令杨万宗格外开心的是,容县县委县政府向所有行政村赠送了广播设备,并遴选一批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乡土广播员”专门负责广播。

  更多的“乡村好声音”,将在更加广袤的大地上空飘扬。(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短 评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专家

                                             叶 瓣

  今年63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容西镇祖立村立垌屯村民杨万宗,克服各种困难,义务为周围群众广播宣传30年,听众欢迎,领导称赞,越干越有劲。对比杨万宗,我们专业媒体人没有理由懈怠,没有理由叫苦。

  我们经常为宣传效果殚精竭虑,殊不知最好的效果就是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落得实。要扎根老百姓的土壤,体察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把他者教育变成自我教育,把“要你听”变成“我要听”。确立了这一点,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和创新都有了主心骨。杨万宗广播的内容中,有我们主流媒体传达的政策、文化,有网络上管用的知识、信息,哪些内容落地最有效果,用什么语言腔调老百姓最受用,杨万宗一清二楚。

  伟力须向基层寻。我们要研究杨万宗,学习杨万宗。他不把“核心价值观”挂在嘴上,而是化为村民熟悉的土话、常理、常识,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翻译家”“政工师”“思想者”。我们已经进入云计算、大数据时代,从中央方针政策、社会道德规范到生产生活智慧,上面千条线,抵达老百姓,总有“最后一公里”的距离。杨万宗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专家。

 

编辑:于玮琳

01 02 03

关键词:杨万宗 广播 村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