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白族婆婆画家用色彩发出声音

2014年05月08日 10:35 | 作者:尚绍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40508007-zx4

 

老婆婆们的笔下是他们心中最美的乡村

 

  我的同事银翘,多年前辞去工作,成为一个行者。她后来遇到知音,于是与自己的爱人落脚在云南大理的双廊小镇,开了个客栈。我受邀来到洱海边他们的“蓝影客栈”小住几天。

  说是双廊古镇,只有一条不宽的街,还到处在修房子,仅有的几个景点看过后,我就在房间里面对洱海静默。一个下午,银翘说要带我去认识一下沈老师。她说,“白居”是双廊很值得去的地方。

  “白居”的故事

  “白居”,高大简洁,是一栋像画家工作室的房子,是沈老师的家。一走进院子,就看到几个穿白族服装的妇女在各自的画架子前画画,都是油画,挺大一幅,色彩绚丽。越过这些画架,才看到坐在里面的沈老师。沈老师细高笔直,光头,戴圆形墨镜,穿肩上有图案的上衣,暗红色宽腿裤,脚踏木屐。这样自由装束的沈老师与穿深蓝色民族服装、包了头饰面容黝黑的白族妇女和缤纷的油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幅画面。

  沈老师的太太秋秋给我们端来自制的果茶,女儿莺莺做了蛋糕卷。我们喝茶、聊天,看画,不远处院子里的绿层层叠叠,透过空隙,看得见洱海,宛如在世外桃源。

  在银翘的介绍和与沈老师交谈中,知道了“白居”的故事。

  沈老师名字沈见华,是上海的自由画家,以前在上海教书。由于太太身体不太好,想找一处乡村居住,就来到大理双廊。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建了“白居”。造房子的时候,他常在一家街边店吃饭,认识了女老板的母亲。这位老外婆当时也有76岁了,看到大上海来的画家,就拿来厚厚的一叠证书给沈见华看,原来老外婆叫王秉秀,十几岁时做过地下党的联络员,后来当过赤脚医生,给很多家庭接生,多次被评为先进。但她连续几年都没有拿到政府的低保补贴,她想请画家帮忙,拿到这个钱。沈见华想了想说:“老外婆,咱们做了一辈子有尊严的事情,到老了更要有尊严,比你困难的人多着呢。这样吧,你来我这里,我教你画画吧,咱们卖掉画,赚的钱比你几年的低保多得多呢。”老外婆很怀疑:“我能画画?”沈见华指着家里的一尊观音像,笑说:“不信,你去问问观音。”我后来访问了老外婆,专门问她怎么问的观音,怎么有了勇气,她很神秘地告诉我,她先是在庙里抓了个签,她不认字,人家告诉她,意思就是:千年思想一时变,于是她下决心好好来画画。她就这样成为第一个学员,拿起画笔第一幅作品就有模有样,画的是《村落》,有房子、树木、花朵、飞鸟。颜色有白族绣衣的味道。

  后来就陆续有六七个妇女参加学画。有一位名叫赵新莲,人称小双娘。她当时47岁,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和一个儿子,以前种田打鱼,2011年开始学画后,落笔不凡,很擅长表现大场面,全景式展开洱海边的乡村生活,描绘的《两家办事》和《玉米》,内容丰富且具想象力。有一位名叫张培秀人称张军妈的妇女,60岁左右,是伙山村人,一辈子没有上过学,以前整日劳碌,近年才到镇上开一家小店为生。她的作品都以伙山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牲畜家禽庄稼都翩翩入画。还有一位名叫李天顺人称小翠妈的妇女,她比较年轻,学画时45岁,她的孩子去城里念大学,她本人依旧过着渔家生活,她的画作以表现洱海和渔家为主,用大块的蓝色。还有文丽妈(王淑和)、光旗奶奶(杨光旗)等等。她们来画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眼界。画家沈见华因教她们被当地老少尊称沈老师。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老师 白族 画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