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白族婆婆画家用色彩发出声音

2014年05月08日 10:35 | 作者:尚绍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沈老师的教法———不教而教

  我忍不住问沈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启发她们画画的呢?沈老师说:“人类最初就会做三件事,唱歌跳舞和绘画。这是原始人类的文明,这种才艺与生俱来。我读六祖坛经,人说惠能当初有八个字:家贫文盲,慧根未泯。我教的这些老奶大妈,基本上是家贫文盲的人,也都是一直在乡村,向土地和洱海讨生活,与大自然没有隔绝,是有人本文明滋养着的,她们随时都可以做天然的事情。”

  那又是怎么教她们的?沈老师归纳为:不教而教。这是沈见华特别智慧的地方。他认为,这些白族妇女画画,问题不在技术,主要是要发现她们自己也不知道但已经表现出来的好。小双娘在画《玉几岛》时,用铅笔在纸上打了草稿,到画布上开画时,她画房子时手很紧。沈老师就问,怎么和用铅笔在纸上的草稿不一样了?小双娘说,那个太随便了呀。沈老师就告诉她,那不是随便,是画画最宝贵的态度,就是放松的随心所欲。画画就是这样,一紧,就没有了绘画的风姿。要保护她们原来就有的好东西,谁都不能破坏,包括她们自己。

  沈老师还特别信任她们。若有人问,老师,这个地方用个什么颜色好?沈老师就让她们自己到放了99支颜料的架子前选,她们选出给他看时,他说,选得好,非常好!没有选错的时候。因为沈见华认为,错也是对的,他信任这些没有框框的妇女会选出有意思的配色。而最个人的,也就是最有价值的。

  描绘内心最美的画面

  2012年春节,在“白居”办了一个画展后,“双廊白族农民画社”宣布成立,跟沈老师学习绘画和摄影的白族青年赵定龙出任社长,他不仅画画,还可以很好地为大家服务。当时有300多人来参加,盛况空前。之后,画社在社会各界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到北京、杭州、成都去办了画展。从没走出过双廊的老婆婆和大妈们,乘飞机坐火车进了大城市,很开心。很多画作被各地人收藏。最高价格2万元,最低也有5千元,这是白族乡村画家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在“白居”,我也看到了墙上沈见华自己的作品,他是现代画家,作品非常空灵而玄妙,内心蕴藏着很多自己的东西。他又是一个敏感、自由又利他的人。到双廊后,他还组织举办了“双廊公益论坛”,主办了一本《双廊,双廊》的乡村画报,沈见华很想为他生活的地方做些事情。

  临别,老外婆送我一双她亲手做的白族绣鞋,花式的俏丽和颜色的丰饶让我惊讶。突然,我想到,这些图画和颜色本来就藏在这些白族妇女们心中,她们幸运地遇到了沈老师,这些画面就涌出来到了画布上。

  此时的双廊到处正开肠破肚地修建,工地噪音此起彼伏。而在白居,沈老师和太婆大妈们静静绘画,这是怎样的反差!白族妇女们的画面仿佛和外面的世界毫不相干,她们描绘的都是在她们心目中最美的东西,比如古老的绣衣,比如已经消失的岛屿的过去,比如安静的花草蔬菜庄稼,还有些不可能再有的乡村美景。所以,白族当代艺术家叶永青这样评价:“这些未经修饰的图画,是真正值得倾听的,正在消失的来自乡村的声音,带有悄然的忧伤:美好、易逝、发自内心!而以沈见华为代表的乡村试验,又提醒着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快而忘了因何出发,不要因为行得太远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原标题:倾听白族乡村用色彩发出的声音

  ——上海画家沈见华和双廊白族婆婆画家们的故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悦己杂志社社长)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老师 白族 画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