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钧窑朱砂红釉弦纹唾盂小议

2014年05月13日 09:06 | 作者:徐苏安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作者按本人十多年前在北京从一位镶黄旗后裔李老先生处得到了一件形状从未见过的深红色碗,因我不懂收藏更不懂瓷器,故而这件瓷器一直放在家中没有去关注它。今年年初,有位收藏家光临寒舍,当他看到这件瓷器时当即断定为钧窑,但对其器形却说从未见过。为了弄清楚这件事,我去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拜访了几位国家级鉴定、考古、收藏、拍卖方面的专家和民间瓷器收藏家,各位专家看法不一:断代从宋到清末,名称或称“折腰碗”、“唾盂”,颜色或称“海棠红”、“胭脂红”、“朱砂红”,但一致意见认为它是出自禹州窑且绝不是现代仿制的。那么这件钧窑究竟是什么朝代的呢?本人写就此文,请方家教正。

钧窑海棠红釉唾盂2

钧窑海棠红釉唾盂

 

  建国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窑遗址得到了确认并予以考古发掘,特别是2001、2011年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次联袂对钧窑遗址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厘清了以往人们以文本抄袭文本、以讹传讹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亲身参与二次考古挖掘钧窑遗址的总领队——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的钧窑遗址考古学术文章《钧窑三问》、《钧窑始烧年代考》、《钧窑研究、发掘与分期新论》、《探寻钧窑之路》、《钧窑十年》来研讨这件钧窑唾盂。因为我相信,从钧窑遗址考古得到的资料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真相的。

 

  秦大树教授根据发掘出土的10多万钧瓷片和宋金元明清各代瓷片断层分析,得出钧窑烧制从北宋末期宋徽宗(1101年)时期到元代后期(十四世纪中期),分为三个时期,时间约300多年。秦教授论述第一期宋末金初(约1101~1127年)钧窑道:“这个时期器物的胎色较浅淡,呈灰褐色,即通常所说的香灰胎。钧釉器物的釉层较薄,釉的流动性不强,釉色淡雅匀净,部分器物布满小块的开片。口部和器物转折处等釉薄处常常呈赭绿色……这时期钧釉器上带红彩的极少见。装烧工艺上也已此段为精,大部分碗盘类产品均施釉到足底,并在足心内施釉,成为此段的一个重用特征,部分器物采用裹足刮釉方法。本次发掘中在本段的地层中发现了极少量红釉器;大部分器物仅施釉至足,足心无釉,部分足心有釉的呈釉滴状,似随意一点而成。在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内施天青釉、外施红釉的器物,……不过,这种整体红色釉的器物极少见,除了本次的发掘品外,笔者还未见其他地方有出土或收藏者。在发掘的数万件标本中,带大面积红彩的残片屈指可数,现在所见珍品,多为过去皇家藏品。通过发掘材料,我们现在可将这些大面积红彩的钧瓷定为早期钧瓷。第一期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枚‘元丰通宝’钱(1078~1085年)和一枚‘宣和通宝’钱(1119~1125年)。”

 

  万历年间张历文所撰《清秘藏》论窑器条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则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不足取。”

 

  清代许之衡所撰《钦流斋说瓷》第二曰:“钧,讹作均,相沿已久。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文,红若胭脂、硃砂者为最。……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釉中多有蟹爪纹,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色,乃真物也。……均窑与元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钧釉厚而匀,元瓷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细,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元瓷之紫聚成物型,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钧窑海棠红釉唾盂3

钧窑海棠红釉唾盂

 

  笔者曾将这件钧瓷称为“折腰碗”,当面求教一位在故宫工作的专家,他告知我这件不是碗,而应叫“唾盂”。百科名片定义:“唾盂,即痰盂。盛痰用的器皿。”查阅历年来各大拍卖行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电子图录,未发现类似这件“唾盂”的藏品或拍品,难怪众多专家学者都难以认识,然而故宫博物院却藏有一件“宋代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基本资料如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对照我这件钧瓷唾盂:高7.4cm,口径18.1cm,足径7.4cm,器形同定窑唾盂相比几无二致。秦大树教授断定钧窑的三个时期特点,这件唾盂完全符合第一期钧窑特征。秦教授还写道:“北宋末期,钧窑创烧,部分器物与北宋后期最高生产水平的窑厂,如汝窑的天青釉瓷中心烧造区和河北定窑涧磁村区域及耀州窑的某些产品的造型十分相似,表明早期钧窑的不少器物是高档产品,面向宫廷和达官贵人。官窑和民窑在技术上并无差别,我们看到的差别是产品使用目的不同造成的。”

钧窑海棠红釉唾盂4

钧窑海棠红釉唾盂

 

  历史上还有其他钧窑,如“广钧”、“宜钧”、“卢钧”,因手中无一件实物,所以钧窑唾盂是否是这三个窑口所出,本人还望诸多大家里手考证,依据标准器断代法学说,钧窑唾盂和定窑唾盂属于同时代,果如此,这可能为钧窑烧烤起始年代是宋代的观点找到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佐证。

 

  对钧窑遗址的第一次历史发现在1964年,赵青云先生参加了1974年的钧窑遗址发掘,根据考古资料写出了《钧瓷》一书,至今影响甚大,秦大树教授代表国家二次发掘钧窑遗址,所得考古资料和学术发现是极其珍贵真实的。作为传世物的钧窑唾盂,几百年来深藏民间而未被世间所发现和认识,要给他证明身份似乎非常之难,这种古人卞和怀玉的心境,作为现代人的笔者恐怕是真正感受领悟到了。

 

  (作者为江苏太仓市政协委员)

 

编辑:付裕

关键词:钧窑 唾盂 器物 发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