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解构互联网金融:捋顺概念、助力实体、拥抱监管

2014年06月24日 09:4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怎样“拥抱”监管?

  今年4月,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首次列出了互联网金融的5大监管原则,即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近期,央行再次明确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突发性有所增加。互联网金融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资金存管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P2P借贷平台会产生大量资金沉淀,要警惕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的风险。另外,这一行业的风控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片面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创造条件;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信息安全保护水平较低,存在客户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统监管尚未全面展开之时,很多从业者已经开始研究行业自律的问题。有业界人士认为,以P2P和众筹类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应遵守“不动客户资金”,“不对客户融资行为作出安全性承诺”两条底线。越过这两条线,就是金融中介机构所要做的事情,应获得相应的金融牌照。

  91金融创始人许泽玮提出,应注意互联网金融风险提示不充分的问题。“在这轮互联网金融热中,互联网公司利用网络优势对投资者进行轰炸式宣传,金融产品的风险往往被弱化。而通过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绕开了监管,并出现了线上线下规则不一的尴尬局面。”

  谈到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已表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小组的决定,央行牵头相关部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业界人士表示,这份“指导意见”或将于近期亮相。

  不过,有与会人士强调,监管之手要刚柔兼济,避免一管就死。“用社会创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并承担一定的创新和监管的工作,这就是柔性监管。我们要鼓励创新,同时要保证健康发展,但这一点如何实现平衡?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智慧,监管者要做的就是把底线夯实。”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黄震这样表示。报道背景:

  6月21日,由人民政协报社、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民建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第4期财经智库沙龙“解构互联网金融”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永庆;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方兆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孟洛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王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爱俭等众多嘉宾汇聚一堂,共商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大计。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金融 互联网 全国政协 政协委员 民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