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跳出体制这一年

2014年07月21日 15:59 | 作者:朱柳笛 实习生 曹忆蕾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私人诊所”的幻灭

  于莺不愿提及“改革”,却不得不触碰,实际情况是,那些鼓励改革的文件遇到现实的政策,一下就显得苍白。

  台湾之行归来,于莺更加坚定开办私人诊所的想法。但直到加入这家民营医院后,于莺才如愿以偿。

  5月中旬,去诊所的选址实地测量前,她发了条微博:“想象未来的诊所会是什么样子?咖啡馆风格?美式乡村风格?地中海风格?别瞎想了,不管怎样,光线照明,空气流通,动线路径,流程合理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

  如今,于莺“大背心裤衩的工头生涯”已经开始,但这在两个月前还不可想象。

  那时于莺就选定的地址向辖区卫生局递交了材料,被直接拒绝。理由简单,没有规划——北五环到东五环统统没有允许开办私人诊所的规划。

  她回过神,从卫生局的官网上下载相关材料,才了解到要开一个私人诊所,第一步就是得有规划。

  只能在五环外开诊所?这让于莺难以想象。

  再次是审批难。一家诊所,如果开在居民楼的底商,那得需要楼上所有住户和旁边的底商同意,只要一家说了NO,就无法获得审批。

  于莺了解到,控制审批是因为私人诊所很难管理,更多的小诊所根本没执照。“真正想开诊所的人开不了,胆大心黑的人就开了(黑诊所),就能挣到钱。”这让于莺不解。

  去年8月,于莺和同样跳出公立医院的医生张强,在上海参观一家即将开张的私立医院,隔着马路就看见挂在医院门口的横幅:“欢迎于莺、张强大夫莅临考察,共同开创中国医疗改革的新局面”。

  这让她咂舌,太夸张了:“我就是想干点自己的事儿,和改革扯不上边儿。”

  而实际状况是,没“改革”呢,于莺自己的事儿好像也要“歇菜”了。

  “当你开始想开诊所,到一步步去实施,去做经营分析、盈利规划时,你会发现,这里牵扯的东西太多了。”于莺说。

  三月份吐槽后,于莺休了一个月,每天找各个圈子的朋友聊。“他们都觉得私人诊所很好,但阻力很大。有人泼过冷水,干吗花费力气在这上,先找工作,等政策松动了再说”。

  有人劝于莺去“活动活动”,被她拒绝:“我特别不擅长跟领导打交道,尤其跟政府机关领导打交道。”

  于莺不愿提及“改革”,却不得不触碰,实际情况是,那些鼓励改革的文件遇到现实的政策,一下就显得苍白。

  寻找“合伙人”

  在于莺看来,出来的医生们是抱团取暖的,也相互支持。“因为离开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

  几天前,于莺接到一个电话,来自和她经历相似的一位医生。在于莺的感染下,对方也离开公立医院,开私人诊所。她曾嘱咐这位医生:“有任何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这一次,医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抱怨:“都是你啊,害苦了我们,现在才知道开办诊所这么不容易。”

  确实不易,于莺也头疼,她的新诊所还面临着招人的难题。

  尽管这些年从公立医院跳槽的医生时常闯入公众视野,但目前这个比例还是很小。于莺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技术精湛、又有一点情怀的医生作为伙伴。

  “但目前看来是有想法的人多,原地不动的人更多。”于莺说,“这是个奇怪的圈子,你对这个圈子抱怨,但也不愿意踏出一步。”

  从安贞医院跳出的妇产科医生王虹,是于莺的现任同事。这位在公立医院工作长达20年的医生坦言:离开前也经过很长时间的挣扎。这份职业看起来体面而有尊严。

  于莺的纠结来得少些:“公立三甲医院主治医生的身份,对我来说,正面看可能是一个光环,背后看是一个枷锁,紧箍咒。”

  在于莺看来,出来的医生们是抱团取暖的,也相互支持。“因为离开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

  “你需要什么样的医生?”

  “把全科诊所看成有兴趣的项目,说得高点,是事业,大家有共同的理念。从头到尾参与。医者需要一点点信仰,对医疗品质、医疗服务这些问题的认同一定要达成三观一致。”于莺答道。

  因为新诊所的开办,于莺忙碌异常。她闲暇时会想:假如没有微博,假如“超人于”不是幸运地在网上走红,假如她没有被赋予改革急先锋的角色,今天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是远离公众视线,继续在协和急诊科做大夫?还是相夫教子,过着忙碌的生活?

  “即便是没有微博,我的性格使然,还是会有这样的选择。”于莺说,“我希望能活得真实,活得真性情,挺好的。”

  “实际上是在和自己较劲。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遍体鳞伤。而我呢?就是面前有很小一道门,到处都是刺,我胖,还非要挤过去,衣服破了,那就脱了还要往里挤。我觉得我一定能过这个门,没有理由过不去,一年过不去,两年一定过得去。” ——于莺讲述离开公立医院一年来的感受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诊所 医生 急诊科女超人 于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