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曹妃甸被唱衰:当地官员感叹当年蓝图成了瞎说八道

2014年07月22日 09:10 | 作者:李凤桃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几近停摆的曲折——“我们和滨海新区比不了,出身不同”

  “曹妃甸开发建设这10年,是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入大规模产业聚集的重要时期,既创造了开发建设的奇迹,也经历了热火朝天到几近停摆的曲折和困境。”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一份2013年9月的《曹妃甸区工作情况汇报》中,这样写道。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曹妃甸的投资开始萎缩。2009年,曹妃甸新增投资为1023亿元;2010年为1000亿元;2011年下降至600.9亿元;2012年,下降到600亿元以下;2013年,650亿元。随之而来的,是基础设施闲置、工程烂尾等问题开始出现。

  今年4月,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京津冀一体化要警惕“曹妃甸悲剧”,要避免过度举债投资,透支未来发展。

  5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到曹妃甸采访时,发现曹妃甸楼盘、商业最为聚集的临港商务区行人稀少,交通不便。虽然这里有四条公交路线,但公交车或者空座无人,或者久候不到,出行主要还是依靠私家车和黑的士。一些停工的项目楼盘开始复工,但有些项目仍然一片寂静,据说建筑队和工程设备早已撤离。中日生态工业园的工程建设方——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的留守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有7家企业入驻园区,但由于曹妃甸方面没有结付工程款,园区至今尚未交工,公司遂留下3名员工催要欠款。

  2013年,曹妃甸地区生产总值为612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318亿元,分别是滨海新区的5%和17%。此时,滨海新区已经是渤海地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然而,曹妃甸地区生产总值还不及唐山的10%,甚至称不上唐山经济增长的一极。

  今年6月,一位曾参与过曹妃甸建设的当地官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过去,9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来过曹妃甸,听过曹妃甸的蓝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就成了瞎说八道了。曹妃甸太遗憾了。”

  中石化炼油项目曾经是一块曹妃甸“啃不动的骨头”。

  据薛渤珣介绍,2004年,首钢决定落户曹妃甸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协议,在曹妃甸建设大型原油码头和原油炼化一体化基地。但10年过去了,这一项目仍在上报核准。

  “同样是中石化炼化项目,滨海新区晚于我们申请,但项目早就落地,如今,他们又在申请4000万吨的二期工程。”一位曾参与曹妃甸建设的官员说,“我们也在反思,曹妃甸曾经与滨海新区并驾齐驱,甚至走在它的前面,可为什么曹妃甸的经济没能上去?”

  在一些人看来,过去10年,在环渤海地区,曹妃甸与滨海新区成了非此即彼的竞争对手。“曹妃甸跟滨海新区完全是一种发展模式,都是依托港口建设一些适合大进大出的中大型项目,所以,无论在产业发展、港口腹地,还是经济条件上,两个地区都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分析说。

  “滨海新区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有着百年老港,而曹妃甸只是一个新区,”曾参与首钢搬迁项目论证的原中国国际咨询公司总经理、钢铁专家石启荣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一个工业区或新城的发展需要上百年的历史,而曹妃甸才走了多少年?”

  但在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看来,“曹妃甸的症结核心就在于,政府的行政级别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要不然,它早就开发了!”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天津市是直辖市,因而滨海新区实际享受副省级待遇,而唐山只是一个地级市。”

  一位曹妃甸当地官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曹妃甸开发初期,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的人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跑了两年多,终于拿到国开行110亿元贷款,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时期,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出任天津市副市长,后任市长,“据说,带去资金上千亿元。人家的资金是带过去的,水到渠成;我们是生跑来的,两码事儿。在资源分配上,在国家战略指导上,我们要想和滨海新区比,比不了,‘出身’不同。”

编辑:罗韦

01 02 03

关键词:曹妃甸 京津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