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贾康:走向"新常态"的宏观调控与改革进行时

2014年08月26日 10:14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大势观察】在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比较好成效的基础上,下半年宏观调控应该继续体现它已经形成的一些亮点和特色,但是随着各项改革任务的展开,全局协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能上升。任何一项改革到具体往下贯彻的过程中,往往称得上是“千难万难”。不过,首先要肯定的是,能够把改革明确推出来,后面大家应该更多地形成正能量合力来化解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认为,应该提醒有关部门特别重视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效结合取得的中国特色的初步经验,更加注重供给端发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跟踪国民经济运行的动态,并且前瞻性地考虑政策储备和项目储备,在全面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使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向和“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及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表示 “新常态”,我作为研究者领会其内涵,基本判断是我国面临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阶段性改变,即原来的状态需要转变到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我认为,首先它对应的是学术界和相关方面已经共同讨论了一段时间的中国潜在增长率明显要下一个台阶的问题。前面30多年总结下来,年均GDP这一指标代表的经济运行态势,是接近两位数(9.8%左右)的水平,而现在一般认为不可能再维持,可能要降到另外一个区间。关于这个区间的具体量值,这几年宏观调控当局设定的年度7.5%和“7.5%左右”,应该就大致对应着管理部门的一个判断值,从现在看,应该也是今年有望实现的一个状态。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处理得好,即如果中国把自己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基本做到位的话,还有望实现20年8%左右的增长表现;另外一些学者则强烈表示不认同,认为现在7.5%的状态还要继续往下走,继续跌到7%以下,甚至有人说再过几年我们可能只能在5%—6%这个区间状态等。这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共识。

  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把“新常态”概念下的当下表现看做是要完成一个以增长速度指标为代表的运行态势的探底过程,在这个探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状态已经有“三期叠加”等说法。我个人感觉,矛盾凸显期、经济运行的换挡期和前段扩张效应的消化期都是不可否定的。在这几期叠加上,我更关心的是我们需要加上一个 “改革攻坚克难的推进期”。这是我们主观上特别值得抓住的事情,因为要把这个探底过程处理得尽可能符合意愿,即把过去的状态衔接到相对稳定的新常态上,我们能够选择的最关键变量就是制度供给变量。当然,这要伴随着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种种努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再落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促改革。

  其中,“促改革”是非常值得我们看重的、可选择的、要把文章做足的变量。如果把“促改革”处理好,新常态演变过程的宏观调控能够和 “改革进行时”形成良性互动,那么,我们现在7.5%左右增长速度区间的表现虽然可能还有一个完成探底的过程,但它应该能够相对顺利地“趋稳”,趋稳以后再结合着把各种上行因素调动出来对冲下行因素,通过这些努力应该能够完成一个“蓄势”——“趋稳”、“蓄势”之后,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次高增长速度。

  这个次高增长速度,我个人认为,粗略地说,虽然现在并没有一个研究主体可以拿出全套的模型处理实证数据并往前预测,来得到一个很精确的、取得共识的判断,但是我们应该有望在7%以上的区间运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现阶段在城镇化和老龄化等大的演进特征面前,潜力、活力的释放空间仍然是清晰可见的。比如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前面已有若干轮的建设、升级换代改造之后,现在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进一步升级换代的要求。我们可以稍微观察一下高铁这几个月的表现,不光是过去所说的京沪线上“一票难求”,其他主要线路也是大同小异。这个“局部短缺”所对应的,就是我们可能进一步激发的产能利用潜力、增长空间和需求释放以后由供给回应形成的支撑经济相对高速增长的条件——但必须以改革来放松供给约束,释放供给潜力。这方面,我们的研究群体应该特别关注和加以深入探讨,抓住这个以制度供给激活潜力而最值得争取的前景,通过“趋稳”、“蓄势”进入长期次高增长速度状态,也就是说,把“新常态”和我们应该调动的“新动力”,还有我们在认识上特别强调的“新供给”,有机地结合好。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想简单谈一下对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些分析。一般观察下来,舆论、媒体更愿意批评“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及“还有哪些问题”,但客观地总结今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首先还是应该从正面肯定若干亮点。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改革 宏观调控 经济 运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