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贾平凹:有些年轻作家的作品我欣赏不了

2014年10月29日 11:02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姨夫、伯父给我讲闹革命的故事

  “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贾平凹说自己写作的缘起在于三年前的春节,他回了一趟棣花镇,除夕夜里到祖坟上点灯,“在我的户口本上,写着生于陕西丹凤县的棣花镇东街村,其实我是生在距东街村二十五里外的金盆村。”

  如果贾平凹仅仅写自己故乡村子的故事,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感兴趣,但他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内涵。贾平凹说,一百年来,他所知道的、听到的、参与的,是四个时期,“也就是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四个社会转型期,现在叫社会大转型,这四个时期就是转型期。事情都是二三十年经历一个大转折,四辈人就是一百二三十年。”

  贾平凹在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一直是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与突破,《古炉》中对于“文革”历史客观冷静的叙事与对于政治、人性的思考,《带灯》的首次以女性为主角的尝试等都是例证。

  贾平凹反复叨念,在他的儿时记忆深处,那些从小就听到的故事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陕南游击队的政委就是我姨夫,我的伯父就是参加土改的,给我讲闹革命的时期。这些故事我一定要写成小说,但写小说你就得要让人家相信你,要把这段写得更加真实。”

  在《老生》一书中,贾平凹则开始尝试一种民间写史的方式。对于书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与人物事件的考证与真实性,贾平凹曾表示,他“看过一些资料,也在民间走访过,加上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有些当然是戏说,有些则有鼻子有眼,总之都引人入胜。”

  贾平凹说,《老生》是2013年的冬天完成的,过去了大半年了,还是把它锁在抽屉里,没有拿去出版,也没有让任何人读过。“2014年的公历3月21日,也是古历的二月二十一,是我的又一个生日,我以《老生》作我的寿礼。”贾平凹将这个故事拿出来,与读者见面。

  贾平凹在《老生》后记中写道:“此书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太长了,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或是赞美,或是诅咒。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去妄言诳语吧。”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贾平凹 老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