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朱晓玫现象:何为艺术精神

2014年11月18日 08:57 | 作者:周皓 |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了,一场钢琴音乐会数月之前便一票难求,每一地音乐会结束即传出各种故事,演出当晚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而场外还有不少人因为买不到票而懊恼不已。是的,这就是朱晓玫的魅力。她1949年出生于上海,之后来到北京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上世纪70年代末赴美深造,最终定居巴黎。如果不是前几年一篇引起乐迷轰动的文章向国内介绍了这位长期默默无闻的钢琴家,恐怕她的名字很难在国内为公众所知晓。

 

U11616P1488DT2014111709245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周皓

 

  朱晓玫的独特不仅仅在于她堪称传奇的经历,她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之间的关系更让人关注。她几乎每天都会练习这部作品,对它的熟悉程度堪称了如指掌。今年年初她甚至应邀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也就是巴赫的埋骨之处演奏这部巨作,如此荣誉落在一位不年轻的中国女钢琴家头上出乎意料。

 

  11月15日晚,北京音乐厅的入口处人头攒动。演奏前播放的关于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的专题纪录片近乎不食人间烟火,更加凸显出了这场音乐会的意义。朱晓玫认为,《哥德堡变奏曲》几乎包含了人类的一切情感,而对于许多听众而言,现场欣赏她演奏此曲如同一个仪式。

 

  一位演奏家多年专注于一部作品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仅仅是在开头咏叹调主题时,朱晓玫便给出了答案。她几乎将音乐的歌唱性推向极致,每一个音的力度和时值似乎都处在最舒适的位置上。在接下来的变奏中,音乐始终保持着鲜明的连续性,朱晓玫将每一个声部都十分清晰地呈现于观众耳边,并且相互之间留下恰当的张力,音乐的多线条处理得非常有逻辑感。朱晓玫的演奏并没有在音色的细腻多变上大做文章,这虽然有碍于聆听的完美,但她总能找到个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演奏的高潮在最后两个变奏中到来,第29和第30变奏让朱晓玫得以尽情挥洒情感,尤其是第30变奏曲铿锵有力的触键和厚实的和弦,很难不让人感动。在略微停顿之后,作品回归主旋律,朱晓玫以更为宁静的力度再次奏响了咏叹调。

 

  当音乐归于宁静,听众却达到了近几年古典音乐演出所能达到的最高沸点。人们对朱晓玫音乐会的渴求更多的是对一片心灵净土的向往,因为在她的经历中,人们看到了传说中的隐士精神和对艺术的纯粹。朱晓玫受到史无前例的追捧和喜爱是必然的,而朝圣一般的“朱晓玫现象”却是一个偶然。但不论是否喜欢她的演奏,还是为黄牛炒高的票价咋舌,我相信朱晓玫此次国内巡演带给听众的,归根到底是一种珍贵的艺术精神——甘于寂寞且甘之如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朱晓玫 音乐会 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