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陕西认定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 “农民”成为职业

2014年11月24日 09:29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核心阅读】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陕西从2011年至今,全省已认定各级职业农民3835人,探索着新时期“谁来种地”“如何种地”。

  随着城镇化推进,“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指向“饭碗能否端在国人手里”的粮食安全大计,另一方面则关系千家万户的农业食品安全,“安全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需要从生产经营者的源头解决。”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戴建昌说。

  传统的所谓“农民”,往往是以户口和身份来区别的劳动者。近年来,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农民”这一新型职业群体呼之欲出。

  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不高,宁肯租房打工,也不回乡务农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效宏聊起下乡时听到的“口头禅”,双眉微皱,“至于‘90后’呢,根本不谈种地。”

  “初中毕业时,满脑子就想着咋‘逃离’农村”,70年代生人的宁蒋娟,是西安市长安区大兆村村民,“跑到城里开起小饭馆,一干就是二十来年,比种田赚得多了去了。”

  今年26岁、同样来自长安区东大街办郭北村的刘楠,高考考上了西安工程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同学大多是农家子弟,宁肯在西安租房打工,也绝不回家乡务农。”

  大量劳动力进城、半工半农的兼业化农业普遍存在……“问题是表象,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产业比较效益不高”,杨效宏坦言,如果不能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实现其个人最大价值,“把人家‘绑’在地里也不会干。”

  当然,除了不愿种地,相当多的人已经是不会种地。2008年,偶然间听了一堂土地流转惠民政策的讲座,“赚到第一桶金”的宁蒋娟满腔热情,决定回乡创业,“投资30万元,流转来50亩地种植大棚西瓜,几乎是我开饭馆的全部积蓄”,结果没有技术、不懂市场、不会营销,“第二年就赔了接近20万元。”

  “种西瓜就像开饭馆,术业有专攻”,痛定思痛的宁蒋娟很快领悟到,“咱出身农民,未必会种地。”

编辑:于玮琳

01 02 03

关键词:高级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 务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