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阅读的目的:
让孩子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多年来,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致力于倡导青少年阅读,在他看来,阅读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孩子们要阅读经典,尤其要阅读“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
●读书是最平等的事,你想见孔夫子打开《论语》就见了,不想见了合上书就走了,一本书可以满足你的精神空间,而且你是完全独立的。
●一般经典作家都有原创性,但是还有一种原创之外源泉性的作家,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民族文化的根源,这需要整个民族去阅读。
●关于经典阅读,要寻找经典作家和孩子心灵的通道,就是要在吃透经典作家的同时也吃透我们的孩子,在他们之间尽量去寻找一个契合点。
对于教育,我有两句话,第一句就是教育需要静悄悄的存在变革,第二句就是要有智慧的、有韧性的变革。就是说你想要改变教育,就别吵、别喊、别大声宣扬,大声宣扬阻力就来了。教育变革要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如果你觉得孤独,可以几个朋友联合起来,也不要设想改变了之后使所有的学生受益,我的口号是“帮一个算一个”。你想班里所有学生都跟着你阅读不可能,有几个跟着你读就很不错了。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如果一个老师教一学期影响了五个学生,十年算下来就是上百个,而且要相信像你这样的人不止一个,还有很多人。而这个时候需要两种精神,一种是韧性,就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会有效,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有效。此外还需要智慧,你可以在教育体制内寻找空隙,这个空隙是有的,但需要我们智慧地改变。
读书给孩子广阔的文化空间
第一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中国教育的目标,我认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和幸福观,然后使他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你觉得你活得快乐、健康、有意义吗?可能大家不一样,但是首先我们要使自己活得健康、快乐、有意义,然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这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怎样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幸福观的教育?怎样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活着?这就涉及到读书的问题。实际上,孩子们的物质生活空间非常狭小,而读书会给他们一个宽阔的文化空间。通过读书,你可以和千里以外的人“聊天”,可以和几千年前的人“聊天”,所以我曾经说过读书是最平等的事,你想见孔夫子打开《论语》就见了,不想见了合上书就走了,一本书可以满足你的精神空间,而且你是完全独立的。阅读过程中本身就是快乐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意义。我曾经说过我们中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把最好玩、最有趣的教育变得无趣,本来读书是件极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在读书搞得学生这么害怕,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引导阅读中出现了问题。
现在大家被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所困惑,其实还是要恢复到读书的常识上。小时候邻居问家长,你孩子干什么去了?家长的回答是,去读书了。这是个常识,教育就是读书,读书是教育本源性的东西。
具体说,我觉得中学教育应该完成三大问题,第一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读书好玩;第二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即怎么读;第三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其实中国教育如果做到这三点,既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告诉他正确的读书方法,同时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去学习,我们中学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我经常讲,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变化很快,尤其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只会背书,只会考试,未来一旦改变职业了,你不会学习,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学习的习惯,那你以后根本不能适应。
学校阅读重在经典阅读
第二点就是读书的方式。要做到这点,需从教师读书开始,我的建议是,第一,可以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福建的一批朋友利用网络的方式,成立了一个“1+1”读书俱乐部,这批人一个月共读一本书,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读书会超越了学校、地区的地理限制。我知道现在在一个学校里面真正有影响、有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老师并不多,这些老师在学校里是很孤独的。所以用读书会的方式可以把分散的、孤独的、寂寞的老师团结起来,共同读些书就会有共同的理念,然后就能把理论变成实践。最大的意义在哪里?还是自己,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感到健康和快乐。另外,我这个人相当浪漫主义,非常欣赏中国传统的书院式教育,就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读书,通常是在乡村,和大自然接触,过简朴的生活,我觉得真正的读书境界就是静下来,让自己内心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样的尝试是可以进行的。现代人不可能有那么长时间,但可以抽出一个月,或者短短的一两个星期,哪怕是生命中的瞬间,但会永远温暖着我们。
我们现在要推动的阅读有三个层面,包括学校读书、社会读书、家庭读书。据我了解,在北京、上海、江苏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有一批“新”家长,他们大多成长在上世纪80年代,对孩子教育有人文要求,所以这部分家长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的。提倡家长和学生共读有几个阶段,比如学前阅读,完全是家长读给孩子听,到小学时期,是家长孩子一起读,到初中学生就自己读了,初中、高中时期的阅读,为什么家长也需要参与呢?特别是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左右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孩子跟家长关系紧张,这个时候家长跟孩子沟通很困难,如果家庭有一个共同阅读习惯的话,就可以通过读书来进行交流,所以要把阅读深入到家庭中去。
现在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网络问题。网络阅读和网络写作有它的优势,短平快。但同时也有两个弱点,第一,它是平面阅读,缺乏深度,娱乐至上;第二,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性化色彩,大家都一哄而上。
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阅读与网络阅读是有区别的,学校阅读应该以经典为主,网络阅读是以时髦、大家开心为主。
那么让孩子们读什么呢?这里涉及一个教育理念,我认为教育是有引导性、目的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强制性的。阅读也是如此。
我把经典作家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的,另一种是原创性和源泉性的。一般经典作家都有原创性,但是还有一种原创之外源泉性的作家,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民族文化的根源,这需要整个民族去阅读。比如所有的英国人都会读莎士比亚著作,所有的德国人都会读歌德的著作,所有的俄国人都会读托尔斯泰,从小读到老。
中国人的经典都有什么呢?第一《论语》;第二《孟子》、《庄子》;第三唐诗,因为各种情感在唐诗里都有表现;第四,鲁迅。这五本书是最基本的东西。
语文老师要找到孩子和经典著作的心灵通道
怎么引导中学生学习经典,我想根据我在中学讲鲁迅的经验向大家介绍比较具体的经验和理念。经典阅读我提出三条原则:第一条,确定恰当的教学目的,经典著作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常读常新。实际上很多人真正读懂鲁迅是工作以后。那么中学教鲁迅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中学教鲁迅遵循两条原则,第一,让学生喜欢鲁迅,经过老师教,学生觉得鲁迅很了不起,他很丰富,也很好玩、很可爱,虽然有很多东西不懂,但是里面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第二,大体知道他有什么作品。就是有所讲有所不讲,根据你的教学目的,学生必须懂的,老师要用一切教育手段让学生懂;无须懂的,老师可以点到即止甚至不讲。所以中学教育是帮助学生打下阅读经典的底子,让他开始喜欢这些经典作品和作家。
还有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体验,这是我听一个老师讲课时感悟到的。那天这个老师讲鲁迅的《药》,老师问学生,你们读了《药》以后有何感觉?一个女生说我读了《药》以后感到很恐怖,我一听眼睛就亮了,觉得抓住要害了。可惜这个老师有预案,他没有抓住学生的感受,按照教案讲就失去了氛围。如果是我讲,我立刻就对这个同学说,你说得对,是给我们很大的恐怖感,我们接下来一起讨论一下恐怖在哪里。然后学生寻找他所认为的恐怖,一个一个细节解析,引导学生读关键词语、关键描写。这样讲这一堂课就会很顺畅、很吸引人。
所以我提出,语文老师要讲好经典名著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是要引导学生,第二是把经典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第三是要区分阅读文本和教学文本。我在做语文教师的时候讲究三个吃透,一个吃透文本,一个吃透学生,一个吃透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关于经典阅读,我觉得要寻找经典作家和孩子心灵的通道,就是要在吃透经典作家同时也吃透我们的孩子,在他们之间尽量去寻找一个契合点。第二个找到文本和文心,因为我们毕竟是语文教学,怎么找文本和作者的内心这之间的一个关系,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我想,我们不仅要认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同时要找到适当的方法,让孩子喜欢经典、阅读经典。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本文为编者根据作者在人大附中“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上的讲座整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阅读 钱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