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两会要闻 两会要闻

发动社会的互信“聚能池”

——张赛娥委员直面社会互信

2015年03月04日 21:55 | 作者:周丽燕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闻背景)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度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可信的,二到三成愿意信任陌生人,而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普遍没有信任。据调查,产生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粗暴执法、劳资纠纷、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等。

 

  人民政协网3月4日讯(记者周丽燕)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度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可信的,二到三成愿意信任陌生人,而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普遍没有信任。据调查,产生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粗暴执法、劳资纠纷、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等。

  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社会成员高度互信,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现实。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缺失而导致社会问题甚至是悲剧的频频发生,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那么,如何增强社会互信,并充分发挥社会互信在构建和谐中的“聚能池”作用呢?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正确分析社会成员互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来构建一个社会成员高度互信的社会,以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张赛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肺腑之言。

  “古时中国人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豪情壮语,可见古人对自身名节是如何看重。反观现代,不少人似乎把个人的经济利益看得比自身信誉还重,社会上尔虞我诈的歪风也颇为严重。例如老弱年幼跌倒无人敢扶及食品安全等,都是千金难解但却亟待解决的问题”张赛娥委员认为,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除了就业机会及经济发展的保障之外,更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可以让人情味儿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充满社区,令居民生活愉快,乐不思迁。

  目前社会上互信基础薄弱,是社会风气极需要扭转的一环。“衣食足知荣辱,随着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的步伐逐步加快,是时候着力增强社会互信了。”张赛娥委员呼吁。

  “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制度,鼓励信用。这方面,我国的成功例子是淘宝网。”在谈到如何建立社会互信时,张赛娥委员以淘宝网为例,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淘宝通过各项系统,例如信用评分及七天退换货等制度,鼓励与监督买家和卖家守诚信。虽然淘宝在打假方面仍需下大功夫,但在目前人与人普遍互相不信任的环境下,成绩已经很好了,可见良好的制度保障还是很重要的。

  “在香港,诸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和金融从业员等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在获得监管机构和专业团体发牌的同时,也要遵守合规并持续受到约束,透过自律、伸报、调查、惩罚及持续培训的机制,令专业人士易于获得社会的信赖,直接增加社会成员的互信基础。这方面,内地需要加强。”张赛娥委员建议,政府各部门要从国家机关和办事机构做起,以身作则,逐步公布各项事务并加强监管,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取信于人民。同时,要给予社区更多权力和空间,帮助半官方社会机构及非牟利的社会企业,让人民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推动社会服务,共建互信。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两会 社会心态蓝皮书 社会互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