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星云大师:为何甘作“贫僧”?

2015年05月29日 10:11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生活得非常欢喜安然

  在佛光山,因应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到最近十年,才改为五点半早觉。在此之前,全山大众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礼佛做早课,六点钟过堂,七点钟在教室听讲学。三个小时后,听板声十一点半过堂用斋,饭后跑香,稍微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继续上课。然后出坡服务一小时,四点半盥洗、用药石(晚餐)。晚上七点自修复习,九点钟晚课拜愿,晚上十点,在钟鼓声之下养静睡眠。星期六、星期天,人来客去,除了上课以外,还要分班去接待客人参观、服务三餐,为大家典座行堂分食。

  有时候,外请的老师只有在星期六、星期天才有时间前来授课。经常在教室里,老师一来就是一整天的课程,甚至把晚上自修的时间,都用来讲学。解门之外,行门修持有:抄经、打坐、朝山,二六时中,佛声不断。

  虽然外面也有人批评我们,但贫僧常有一个感觉,想问批评我们的人:你们能每天在教室里面坐六到八个小时上课吗?你们能每天三餐过堂,陈年累月的一饭一菜吗?饭前饭后念《供养咒》、《结斋偈》,至少要花一小时吃一顿饭,你们能做到吗?你们能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休息吗?你们能每日早晚功课、随着钟鼓板声作息吗?你们能为常住出坡辛劳,不会埋怨吗?但佛光山所有的贫僧们,每天为佛教、为大众服务,尽管如此忙碌,忙得很开心,忙得很有意义,每个人几乎都笑逐颜开,天天好似过年。

  如果我做贫僧的话,佛光山所有的徒众一千余人,他们也应该都叫贫僧。其实,你问他们有钱没有钱,可能他说没有,但你问他生活得欢喜不欢喜,他必然会告诉你生活得非常欢喜安然,不然,为什么要出家做“贫僧”呢?

  不仅如此,为了树立佛光山的宗风思想,维护山门纲常纪律,贫僧也为徒众立下“佛光山十二条门规”,作为四众弟子依此修道的准则。这十二条门规是:

一、 不违期剃染;二、不私建道场;

三、 不夜宿俗家;四、不私交信者;

五、 不共财往来;六、不私自募缘;

七、 不染污僧伦;八、不私自请托;

九、 不私收徒众;十、不私置产业;

十一、 不私蓄金钱;十二、不私造饮食。

  在佛教里,这些规矩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佛光山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教团,佛光人的作为,不能只为个人求安乐。凡有所作,都要想到团体、大众,都要顾及团队精神,要有“大我”的观念。大众依共同法则、共同制度,共同所信、共同所依,共同的自由,作为行事的准则,这就是所谓“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

  后来,跟随贫僧的徒众、信徒渐渐增多,想到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也称“华冈人”,因此,凡与佛光山有缘的人,都应可以称为“佛光人”。为了建立大家的共识,于是贫僧又陆续立了《怎样做个佛光人》十八讲,让僧信大众对于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有一个深切的认识。十八讲的内容,可以参阅《人间佛教系·佛光与教团》。

  我也告诉徒众,凡事要抱持着“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的精神行事。

  所谓“光荣归于佛陀”,指的是虽然佛光山大众人多共事,但是个人不可争功、不可执着,要随喜随众,一切的光荣都是集体创作、仗佛光明而有。

  “成就归于大众”指的是,佛光山创办的佛教事业,都不是我们个人能力所及,一切都是全体大众共成的。

  所谓“利益归于常住”,在佛光山,一切都依佛陀建立“六和僧团”的理念而行事。“六和”是指戒和同遵(法制的平等)、利和同均(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信仰的一致)、身和同住(和乐的相处)、口和无诤(语言的亲切)、意和同悦(心意的开展)。在佛光山常住里,虽然个人不富有,但也没有人为生活忧心,无论衣、食、住、行,生病、旅行参学等,一切都有常住照顾,因为不私蓄、不占有,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佛国净土了。

  而“功德归于信徒”,则是说信徒在这里发心、修行、奉献、护持,一切的缘分、功德都应该有他们一份。

  以上种种说来,其实说我是“贫僧”,除了金钱,这许多的思想、理念、制度,甚至三好、四给、五和、六度……都是我的财富法宝。若要问贫僧的管理学是什么?实在说,贫僧的管理学就是在大雄宝殿的规矩里,在禅净法堂的法制里,在典座斋堂的发心里,在劳动出坡的作务里,在人我关系的和谐里,在佛法正信的悟道里。我希望佛光山适当的贫穷,过清贫的生活,这就是中道的管理学。除此之外,贫僧还有什么管理学呢?谓“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了佛法,又怎么会去怨天尤人、慨叹自己呢?

  原来世间上不是以有钱、无钱来论贫穷富有,贫、富,还是在心理上的感受。行文至此,对于自古以来在大陆丛林里流行的“贫僧”两个字,贫而不贫,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2015. 3.18口述完稿)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贫僧 佛光山 星云大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