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佛山喜宴不收红包只“摸”一下 羡煞多地网友

2015年08月11日 14:57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佛山喜宴不收红包只“摸”一下 羡煞多地网友

1

绘图:杨佳

 

  前几天,湖南人阿军到顺德参加一场满月喜酒,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景。当阿军把红包送给主人家的时候,主人家竟然摸一下便把红包塞回给他,“难道是因为份子钱太少了,主人家看不上?”阿军满脸疑惑。

  “这是我们的风俗习惯,摸过红包就等于接受了你的礼。”经主人家说明后,阿军才释怀,安心收回红包,开心入席。

  近日,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佛山地区喜宴不收红包的习俗刷爆,不少人更呼吁将此列为国家移风易俗的推广项目。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佛山的顺德、南海等部分地区就已形成不收红包钱的喜宴习惯。

  “佛山人重视红包所代表的‘礼’,它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感谢。”佛山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梁国澄表示,礼尚往来有存在的必要,但对待红包送礼应回归表达祝愿的本身,这将更有利于维持纯朴的人际关系。

  顺德乐从最早牵头“勿带礼金”

  “佛山人并不是不收红包,红包代表的礼收起来,只是不收钱,或‘意思意思’一下。”梁国澄说,佛山人非常尊重红包所代表的礼,它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祝愿和感谢。

  家在顺德的佛山民俗学家李良辉也认同这一观点,他举例说,1996年大女儿出嫁,原本计划不收亲友红包,却当即遭到家人反对。他们认为红包代表情谊,不收红包被看作是没有礼貌,也属于无情,而收下红包,再回赠红包数额的80%,则被认为是大方得体。“既接受了别人的情,又不会被认为有贪念。”

  李良辉还记得,婚礼前,他特意从银行换回10元、50元等零钱,专门请了几位亲友负责回礼。后来由于找零钱太麻烦,越来越多人开始把收到的红包折角后退回,表示收下对方的心意。

  至于不收红包的风俗何时兴起,民间说法不一。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上世纪90年代,顺德乐从一些做生意发财的个体户在办喜事发请柬时,事先在请柬上注明“勿带礼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市民开始效仿,摆酒不收礼的风气也逐渐在顺德其他镇街流传起来。大约从2004年开始,不管是婚宴、寿宴、满月酒都不收红包了。

  对此,梁国澄认为,不收红包的风俗与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从前佛山以手工业为主,他们勤奋老实地工作,知道彼此赚钱不易,收红包也只是‘意思意思’。”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人们富足有底气,收包不收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尽管如此,但李良辉每次参加宴席都会准备红包,“明知道对方不收,但遵礼给主人家递上红包,是一种情谊,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80、90后”倾向不送红包送“大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各地对礼的理解不同。就佛山而言,礼比物质更重要,它关乎个人形象的建立。

  就送礼方式这一话题,笔者随机抽查了15名佛山人。两个月前,“90后”顺德人阿敏参加高中好友的婚礼,为了表示祝贺,她和受邀的几位同学购买了一套价值2000多元的家庭影音设备送给新人,每人花了约500元。“因为我们与新郎是多年好友,关系很好,所以礼物也相对‘大份’一点。”

  “80后”南海人张嘉莹同样选择送礼物,她认为送红包有点俗气,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多了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少了自己也不好意思,送礼物是折中的办法,也较为符合自己的形象。”“70后”则较为传统,会视与主人家的亲疏程度而决定,“如果是直属亲人或特别好的朋友,会直接询问需要哪些物品或是折现。”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顺德人结婚很少有人送礼。因为办喜事摆宴席都是用主人家饲养的鸡、鸭、猪或自己种的瓜菜,而前来贺喜的都是亲属和街坊,除了至亲会送上一些礼物或象征性的红包外,其他人不用送礼。到了七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尚不高,送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后来时兴观礼,就是把送来的红包看一眼摸一下后,将红包撕去一角就算是“受礼”了。

  “不管是红包还是礼物,都能体现‘礼’。”李良辉解释,有的礼物很贵重,有的有新意,只要用心挑选,就是一份珍贵的情谊。而红包是现代商业社会具体化的物质,也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人如何延续这一风俗习惯,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或各自的审美而决定。

  对此,梁国澄则认为,在多元的社会生活里,送礼既要体现真情实感,也要考虑收礼人的心理,不可乱送。“突然送出超乎双方关系的大礼,对方不能理解,如果礼物太微薄,不能显示诚意,可选择不送。”他主张双方量力而为,适当互赠体现文明相待。“当人们的文化修养越来越高,社会生活就会更融洽,大家送礼不需要考虑面子,而是回归表达祝愿的本质。”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佛山 喜宴不收红包 只“摸”一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