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佛山喜宴不收红包只“摸”一下 羡煞多地网友

2015年08月11日 14:57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观点

  佛山民俗学家李良辉:

  不收红包利于减轻人际交往压力

  俗话说“人未到礼先到”,佛山人重礼,正如不收红包一事传开后,大家都希望不要“失礼”于人,于是相互模仿,推动社会风俗文化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些不断向善的风俗,不但减轻了人与人交往的压力,也有益于社会和谐。

  佛山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梁国澄:不收红包是文化遗产,但不必刻意传承送礼的方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比如说,香港送红包有定例,客礼每封20元,收礼方需要记录,作为亲朋往来的信息。探亲买上半打水果便是“尽礼”,并不会被人看成吝啬。这些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应让其顺其自然地发展,不必刻意传承。

  至于佛山地区不收红包的风俗是否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需要提炼更多元素。目前该风俗程式不固定,表现也相对简单,是一种文化遗产,但暂时未能提炼成“非遗”。

  收红包习俗五区情况各不同

  尽管说佛山地区喜宴有不收红包的习俗,但五区情况各有不同。因此专家提醒:喝喜酒前可先了解,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而决定如何做“礼”。

  ●禅城:禅城农村摆酒一分不收,禅城城市部分年轻人摆酒会收一部分,不会全收。

  ●南海:据说大部分地区不收红包,多是红包折角退回,丹灶、官窑、和顺等地例外。

  ●顺德:十镇街皆不收红包。

  ●三水:大部分地区红包全收。

  ●高明:部分区域红包全收。

  图表:麦瑜瑜

  ■观察眼

  当本土习俗遇上外来文化

  婚宴不收红包,佛山这一习俗曾羡煞多少外地人。折一角体现情谊,少些金钱的往来,反倒让喜宴多几分真挚的祝福。要谈起佛山不收红包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好了,也不在乎那一点礼金。但根据笔者的观察,这种“圈子”文化在往外扩散的同时,内部的“生态”却也遇到了外来文化的困扰。

  作为制造业大市,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让佛山这座城市有了多元的文化,也遇到了多元的冲突。当结婚对象已不再局限于村镇之间,当外来媳妇嫁给了本地郞、外来女婿娶了本地女儿,这种习俗冲突的范围开始扩大。虽说入乡就要随俗,但家乡文化的根深蒂固并非入乡就能转变,联婚时婚宴究竟收不收红包?两家人往往争执不下……于是,笔者去赴宴时,常能看到这一幕,签到台旁问清楚了是哪边亲朋,男家系本地不收红包折角退还,女家系外地则顺理收下。

  还有一种情况,常有外地朋友问“都说佛山不收红包,怎么我参加了几次婚宴、寿宴、满月酒,也没见退还过?”笔者身边也有遇到这种情况,一是不收红包习俗在佛山也有地域范围,南海顺德经济较发达相对不收红包人家更多,另一种原因则是出在“礼尚往来”的断层上。

  以笔者愚见,佛山不收红包习俗的传承还是根源于其乡村的“圈层”文化。在乡土的概念中,红白喜事流水席,来回都是村中人,吃完你家吃我家,甚至像杏坛逢简还有村居保留着集全村之力办宴的习俗,这种由血缘亲密度维系起来的文化让“人情”替代“金钱”。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是相互馈赠。

  但反过来,当这种“圈层”碰到外来者时,不收红包的循环也就断链了。一个顺德本地朋友曾这样向笔者表示,“我在本地参加外地同事的婚礼,他们都是收红包的,到我举办婚礼收他们的红包只是相当于他们回礼了。”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还有本地朋友抱怨:“我去参加本地朋友的婚礼,他居然收了我的红包。”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外地人在佛山本地结婚生子进行人情往来,血缘和地域关系被打破后,“不收红包”的习俗在“80、90后”这代佛山本地人身上也正受到较大的冲突。“当场清算”的需要增加了,货币这种清算的单位和媒介重新在婚礼上出现,继续发挥着媒介作用以保证各人间的所得和所欠。

  婚宴不收红包,少了些礼金来衡量情意,的确更显人情真挚,体现社会进步,但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熟人圈层”被打破,这种习俗也正受到考验。于笔者而言,自然希望该项习俗能被列为国家移风易俗推广项目。

  撰文:高绮桦 蓝志凌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佛山 喜宴不收红包 只“摸”一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