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大数据看上海交通:上班的路“越来越长”

2015年09月08日 16:36 | 来源: 新民晚报
分享到: 

  原标题:大数据看上海交通:车更多路更堵 选择轨交人更多

大数据看上海交通:车更多路更堵 选择轨交人更多

中心城区停车矛盾突出。制图 董春洁

 

  历时两年多时间,系统和全面反映上海交通状况的“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今天正式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公布。

  为系统、全面掌握本市交通需求和运行特征,科学编制交通发展规划,制定优化交通出行环境的政策和措施,经市政府决定,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方案从2013年5月开始筹划,经过一系列科学、严密的工作步骤,最终确定调查涉及交通设施普查及资料收集、人员出行调查、车辆使用调查、系统运行调查、信息数据挖掘等五大类内容,具体包含居民出行调查、轨道客流特征调查、小客车出行特征等24个分项调查。

  据介绍,本次调查对象共动员调查管理和实施人员近3万人,调查对象涉及7.5万户家庭、6.5万辆车、11个对外交通枢纽、80多个轨道站点、90条公交线路和130多个断面和路口等,共回收各类调查25万份调查表格和问卷,访问调查各类人员共计约30万人。

  本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十分丰富,除了以往的总报告和各专业的分项调查报告以外,还编制了区县调查报告。为提高成果应用的及时性,实施了“边调查、边分析、边应用”,调查成果已经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落实、市政府“创新交通综合管理”调研课题等各类规划和政策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今后还将进一步为市政府编制长远发展规划和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

  交通问题专家、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薛美根表示,将运用好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等契机,将本次综合交通调查发现的问题纳入规划中予以综合考虑,也会在制定未来的交通政策和措施中运用好这些成果。

  本次综合交通调查显示,由于发展背景发生了较大调整,本市的交通需求和系统运行特征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出行活动日趋多样

  居民出行需求持续增长。从市民平均每天的出行次数来看,2014年和2009年没有变化,均为2.16次/日,但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2014年全市出行总量较2009年增加12%,达到5550万人次/日。同时由于城市规模在扩大,市民的出行距离增加,市民的出行日周转量达到3.83亿人次公里,较2009年增长19%。

  出行活动趋向多样化。由于近五年来全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通勤目的人均出行次数从1.1次下降到1.04次。而另一方面,在收入提高的背景下,居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明显增加,出行活动日趋多样化,非通勤目的人均出行次数从1.06次上升到1.12次。

  上班的路“越来越长”

  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增加了出行距离。外环外的中心城周边地区成为新增人口的主要导入区域,而这些人口的主要就业地依然在内环以内区域,使得这部分人群的出行距离较长,全市长距离出行比重增加。居住和工作地的分离也加剧了交通的潮汐现象。早高峰进内环和出内环轨道断面客流需求规模为2:1,高架道路进城车速和出城速度之比为1:2。放射性交通走廊潮汐现象更加明显,交通压力增大。特别是中心城北部通道潮汐交通最为明显,早高峰轨交1号线和7号线北向南进、出内环客流规模比达到3:1,南北高架车速之比达到1:4,轨道交通和地面道路早高峰进城方向极其拥堵。

  高峰时间不断延长

  早晚高峰出行量持续增加,晚高峰有提前的趋势,平峰出行量增幅较大。对比2009年,早高峰出行量增加10%,10时~15时出行量增加11%,午后平峰15时~17时和晚高峰后平峰19时~21时出行量均增加15%。

  反映到道路运行,中心城道路拥堵的累计时间在延长,形成了早、午后、晚高峰的三个拥堵高峰。早高峰时段有持续提前的趋势,午后高峰向晚高峰延展,呈现与晚高峰时段连成一体的倾向。

  反映到轨道运行,工作日早高峰轨道客流进一步集聚,对比2009年,高峰小时(8时~9时)客流增加90%。平峰客流比重上升较快,平峰(10时~15时)客流增加120%。

编辑:王沥慷

0 1 0 2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