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创新

——谈谈张火丁在美国的演出

2015年09月21日 08:44 | 作者:傅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张火丁在美国演出《白蛇传》

张火丁在美国演出《白蛇传》

 

  2015年9月初,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共同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推”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9月2号和3号,张火丁在纽约最著名的林肯中心的大卫·寇克剧场分别演出了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在国内,张火丁的演出多年来一直因票房火爆著称,她此次在美演出更获得超越预期的效果,票房和剧场的热烈气氛,让人恍惚以为是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从梅兰芳1930年访问美国,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外推广,张火丁纽约演出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当下,此次演出的成功,实有许多可资总结与参照的经验。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那些对京剧艺术了解甚少的西方观众能否欣赏京剧之美,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交流的策略。张火丁赴美演出的定位与出发点,始终就是让美国观众分享最优美的中国京剧艺术。尽管美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在知识储备与艺术积累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张火丁纽约演出证明,正如中国观众可以欣赏并喜爱优秀的歌剧、芭蕾一样,高水平的京剧表演同样能让美国观众欣赏、喜爱甚至痴迷。

 

  张火丁此次赴美演出的剧目中,《锁麟囊》是久负盛名的程派经典剧目,《白蛇传》则是她自己创作演出的版本,这两部大戏在国内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选择这样两部在国内广受欢迎的京剧大戏到纽约演出,并且拒绝为那些对京剧不够了解的观众制作一个更通俗浅显的“入门版”,以满足某些人对异域情调猎奇式的兴趣。完全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将大戏呈现在美国的舞台上,体现了张火丁团队对优秀京剧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魅力强烈的自信。这样的自信包含了丰厚的多层次的内涵——坚信中国京剧艺术的美也可以被美国观众所接受,坚信这些经典剧目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对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坚信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操,坚信京剧优秀剧目的情感表达对所有有审美能力的人都富有强烈感染力,坚信京剧的唱念做打,尤其精美的唱腔、优雅的身段和京剧的舞台形态可以吸引与感动不同民族的欣赏者,坚信京剧的魔力不仅可以征服中国的观众,也可以征服美国的观众。张火丁美国演出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的表演艺术传统从情感和道德内容到形式与表现手法充分的自信。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不同国家、民族的观众欣赏京剧时,所需的文化准备是不一样的。文化自信要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的理性认识为基础,要以对美国的社会结构和传播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我们一方面对京剧的艺术魅力有足够的信心,同时对东西方之间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也要有清醒和深切的认识。

 

  因而,张火丁赴美演出的准备工作,一直在两个方面并行不悖地展开。其一当然是张火丁和她的演出团队精益求精的排练,力求将所有演职员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在表演上体现最高水平,这是对纽约观众的审美鉴别能力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从半年前就开始物色和邀请在美国戏剧界和学术界具有公信力的专家学者,包括《美国戏剧》杂志的专栏作家欧奎因等人,或请他们先期到北京观看张火丁的演出,或给他们提供种种相关资料。所以在张火丁纽约演出之前,美国的主流观众就已经通过各种专业化的渠道,了解了这位来自中国的著名演员;而在两场演出之前,我们分别聘请了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华人),密西根大学副教授DavidRolston(陆大伟),让他们用一个小时左右为观众导赏,讲解京剧、程派、张火丁以及当晚的演出剧目。这些戏剧评论家对张火丁的表演风格与魅力的叙述,为美国观众接受与欣赏张火丁做了极好铺垫。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普通民众对传媒既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同时还有更强的选择性。作为一次重要的文化传播行动,重心当然是要让美国主流社会接受与喜爱京剧、欣赏张火丁的艺术。我们在演出前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都是为了通过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有较强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和在著名大学的优秀学者发出的声音,有效地迅速缩小文化差异。从学术和艺术角度切入的评论和讲座,加上《纽约时报》著名记者的多次采访,在纽约期间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记者见面会,在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所做的宣传,从多个角度形成合力,实际效果非常直接和明显。当然我们也没有忽略华人观众,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和美国合作媒体《世界日报》刊发的大量文章以及在华人群体中做的讲座和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传播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有可能完全不同。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人格化与市场化的推广可能是文化传播最好的途径。所谓“人格化”,是指在文化传播的实际过程中,具象的名字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渗透力,在设计这次演出的主旨时,如同当年梅兰芳访美一样,我们一直强调“张火丁”的赴美演出,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将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程派搬上美国的舞台,因此在美国掀起的“张火丁旋风”,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注入了“具体”的内容。所谓“市场化”,是指即使像青春版《牡丹亭》这类境外巡演文化传播优先于商业考虑的演出,也需要十分重视与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市场化途径的传播也值得推荐。大卫·寇克剧场位于林肯中心品字形的核心区,剧场方面为此次张火丁美国演出所做的市场化营销,既是张火丁访美演出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剧场多年经营积累的市场推广经验,主办方坚持不赠票、不打折,按照平时邀请各类高端演出时出售门票的惯例,安排了从22美元到178美元的多种票价,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市场化运作的压力,促使剧场经营者调动各种营销手段,寻找和发现京剧和张火丁潜在和真实的观众。买票进入剧场的观众,都是最投入和最热情的观众,他们既愿意花费不菲代价购票进场,当然就会努力去捕捉与理解舞台上每个瞬间的艺术信息。

 

  张火丁在美国的演出产生强烈反响,这是当下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交流演出中的成功个例,我认为,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精心安排的高水平的跨文化传播和人格化、市场化推广三者相融合才得以实现的。中华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也拥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但目前对外文化交流还面临诸多困难,瓶颈主要不在文化内容,而在于是否拥有切实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手段。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这次出访的经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质量。我深信中华文化之光可以照亮全球。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此次赴美演出文学顾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傅谨 张火丁 中国文化 戏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