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刘红柳”:新疆就是我的家

2015年10月08日 08:21 | 作者:张迎春 王春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大芸又丰收了,老百姓的收成好啊……”丰收季节,远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依托格拉克乡,已是82岁高龄的刘铭庭打来电话报喜。刘老说,希望“十三五”期间能在南疆引入梭梭大芸,其市价比红柳大芸每公斤高出100元,可以帮助南疆农民增收。

  刘铭庭,赫赫有名的红柳研究专家,一辈子“钻”在新疆沙漠里研究红柳防风固沙技术硕果累累,是目前全世界在荒漠化防治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个人,并率先发明了“红柳、梭梭嫁接大芸高产技术”,人称“刘红柳”。退休后,他和爱人搬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定居,10多年来无偿为当地农牧民传授大芸人工种植技术,带动沙区人民走向了富裕。

  “我在新疆工作了50多年,新疆就是我的家。我要多为家乡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位老科学家,早已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爱情、亲情毫无保留地抛洒进边疆无垠的沙漠里,浇灌出成百上千万亩丰茂的红柳和数十万亩丰硕的大芸。

  尽管年老体迈,但刘铭庭没有停下脚步。曾经,他对自治区党委领导承诺:“我保证在和田服务到80岁。之后只要和田沙区群众需要我,我就继续留下来为他们服务。”

  一诺千金。刘铭庭用一生践行承诺。

  1957年5月,即将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刘铭庭写信给国家高教部,要求组织把自己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边疆去。当年8月,23岁的刘铭庭揣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誓言来到中科院新疆分院。这个说到做到的年轻人,在那艰苦的年代无数次请缨挑选最苦最重的活,创造出了连串的佳绩。

  他义无反顾走进了“沙漠人生”:在莫索湾治沙站工作8年,在吐鲁番治沙站15年,策勒治沙站13年。每一天,他穿行在沙漠里,发现、研究固沙植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护老百姓的农田……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他更是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给了红柳,成为全世界研究红柳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第一人”,并发现和定名的有5个新的红柳品种,独创了红柳栽培学,扦插育苗亩产苗量比国外高出数十倍,正是由于他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发明与创造,终于使我国在红柳属植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86年,他立下“军令状”,要用20万元恢复10万亩红柳,3年后实际恢复了27万亩;以后又陆续在新疆各地发展红柳100万-400万亩。大面积的红柳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控制了盐碱危害、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1995年,由他参与主持的两项治沙成果获得联合国“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但他并不“满足”。怀着帮助沙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刘铭庭钻研出在红柳和梭梭根部人工种植大芸的高产技术。“如果老百姓都学会种红柳、接种大芸技术,正好实现了治沙和经济增收两件好事”。为了推广种植技术,他在1996年退休后和老伴毅然搬到于田县阿依托格拉克乡,举债30多万元包下500亩沙地作为人工种植大芸的示范基地。艰苦的农场生活,老两口过着清苦的日子:住所简陋、食物简单,每天不停地干活:开荒、灌溉、育苗,为周转资金,他种西瓜,每天早晨开拖拉机赶巴扎……三年后,他开垦的红柳地里长出了茁壮鲜美的大芸,他也收获了沉甸甸的信任。不久,于田县、和田地区相继确定创立新的“沙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乡亲们争抢着请他上地里指导。如今阿依托格拉克乡大芸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于田县达8.5万亩,和田地区已近20多万亩。

  “当年我自己选择了新疆,这一生我努力奉献、无怨无悔!”这是一位老科学家对新疆大地的深厚情谊。

  新疆人民不会忘记,新疆沙漠地区的每一位乡亲、每一株红柳都已把他深深铭记!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十三五” 新疆 红柳 大芸 刘铭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