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坏消息综合征

2015年10月16日 16:26 | 作者:刘洪波 |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网上有“武汉八旬老人拆迁安置5年未果住纸箱房喊冤”的信息,从门户网站到新闻媒体网站,传之甚广。

  《武汉晚报》记者实地查证,此乃由老人的孙子策划出来的“讨房秀”,不符合事实。

  真实情况是,老人的孙子被拆的房子,使用权面积仅140平方米,后加盖两层,拆迁后已获得4套还建房共360平方米。此人认为他还应另外获得3套还建房240平方米,他依据的是村委会一些人虚假测量得出的还建面积,这些人已被查处,他也通过法院主张过这一要求并败诉。

  这些情况,当然没有在这位村民策划的“讨房秀”中出现。这不奇怪。

  众多网站和媒体对此“网上报料”纷纷转载。没有谁去核实,没有谁到实地,报料者怎样报料,他们就怎样传播。这是奇怪的事情,但现在似乎也已成常态。

  接着有人去核实了,证明事情并非如此了,于是剧情反转。这近来也越来越多,最近的一例是大家都说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后来证明完全不属实。

  传播虚假的“恶劣事件”,声音常常大于剧情反转,但剧情反转的消息,好歹还能得到一些传播。这个“纸箱房”的假信息,被证伪后,在网上竟然无声无息。在新浪新闻中搜索,“纸箱房”有近600条记录,而其证伪的记录,一条也没有。如此鲜明的对比,如此不约而同,表明一些网站和媒体的“坏消息综合征”已经深入骨髓。

  网络时代的传播已至无远弗届,无论真实的还是不实的信息都一样。在“坏消息综合征”之下,坏消息经好消息能够传得更广。对于网站和媒体来说,即使有“坏消息综合征”,可能也不算是特别糟糕,但是,如果媒体有一点查证兴趣,网站有一点“质疑”精神,也就是说,有一点其作为传播者应有的职业精神,情况也不至太坏。

  可惜,一些媒体和网站,对“坏消息”的基本态度是先予取信,于是传播时给予巨大的热忱;与之相应的,在“坏消息”被证伪后,既无受骗感,也无职业精神的检省,更无传播不实信息的羞耻感,于是辟谣羞答答,甚至对真相不予正视,似乎真相如果不是“坏消息”,那就宁可不要;真相不是“坏消息”,似乎还是一件令其遗憾的事情。

  传播比任何时候都有力量,而传播比任何时候都不负责,这是当下传播的部分现实。(刘洪波)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坏消息综合征 “讨房秀” 剧情反转 虚假传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