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公益需要多少成本引争论 折射公益组织缺有效监督

2015年10月28日 11:0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从事公益活动的成本从哪里来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声称“零成本”运作公益项目,并非运作过程中不产生任何行政费用,而是从事公益活动的行政费用不从捐款中支取,将运作过程中的成本通过其他途径承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慈善组织,行政成本由政府埋单,另一种是能够获得定向的行政费用捐助。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人力资源与研究部部长姚晓讯认为,一般来说,公益组织可以通过3种渠道寻找运行成本来源。一是得到政府专门拨款。比如,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很大,获得政府直接资助或通过税收豁免,得到补贴。

  二是直接向公众募集行政费用,或在获得的公众捐款中列支。这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益慈善组织的做法。

  公益组织获得运行成本的第三种渠道就是进行投资活动,使公益资产增值。1988年9月出台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把基金会定性为非营利投资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随后出台了关于基金会投资的限制性和指引性规定;2004年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在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条件下,进行公益资产保值增值,由此可见,我国没有禁止公益组织利用公益资产进行投资。

  但事实上,有的公益组织投资似乎并未遵守这一原则,很多投资活动以回报少、效益低告终。比如,在2009年,全国性基金会中只有不到四成的基金会有过投资行为。数据显示,在《公益时报》刊登2010年年检报告的111家基金会中,投资收入为0的基金会有57家。

  在姚晓迅看来,公益组织不愿进行公益资产保值增值活动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3种。一种是“因噎废食”。相当一部分公益组织负责人认为,如果开展投资活动,好了,收益不是我的;坏了,得担着责任。所以最安全的办法是不投资。第二种是“走投无路”。一些负责人信不过组织内部看起来不那么专业的人,对投资行业也了解不多,不敢贸然把钱交给别人打理,不知道怎么做好。第三种和第一种有某些关联,就是“小本不经营”。公益组织本钱太小,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又比较高,即使做得好,实际回报也没多少,因此花精力去投资有些不值,干脆不去理它。

  其实,“合法、安全、有效”的六字规定既开放又严谨。因为资本一旦进入投资领域,就必须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则,而不管资本来源如何,因此公益组织投资活动更应当慎而又慎。公益组织开展投资活动时,应在保证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寻求较高的收益。

  降低公益成本需要竞争环境

  姚晓迅认为,除了这3种方法,还可以提出第四种办法,即降低运行成本。将成本降到最低,就实现了“零成本”运行。降低成本,实际上是任何公益组织,甚至任何机构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按照现行法律,公益组织在整个捐赠活动中所扮演的只是中介人角色,有对受赠财产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但不享有受赠财产及其增值的所有权,因此,公益组织管理应奉行“节约原则”。

  为了提高公信力,每个公益组织都应该把运行成本作为一个关键指标,更高效地使用捐款。

  公益组织是否有足够的激励不断降低运行成本?姚晓迅认为,这取决于公益机构所处的环境是否具有竞争性,以及竞争是否平等、公开。在透明的、竞争性的公益市场中,具有更高的善款使用效率的公益组织,更容易得到公众信任,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实现自己的宗旨。因此,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公益市场环境是更重要的。

  广东省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宇珊认为,公益组织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要怕有行政费用的支出。公众也应该有一些捐赠人的基本常识,捐款时,理性客观地对待行政费用;当资助某个草根公益组织开展公益项目时,应考虑机构自身的生存发展,给予一定比例的行政管理费用。

  一些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公益组织运行成本问题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道门槛。不承认运行成本的客观存在,公益组织就不可能做成“透明的玻璃口袋”,公众与公益组织之间就不可能达成信任。

 

编辑:玄燕凤

01 02

关键词:公益 成本 监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