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文件>理论头条理论头条

常做常新不断完善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2015年11月18日 18:49 | 作者:邓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笔者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挂职学习期间,参与了几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以下简称双周会)筹备工作,切身感受到双周会组织规范、效果良好、反响热烈,是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生动体现。

双周会之所以每次都能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顺应形势,创新载体。十二届全国政协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建立了双周会制度,全国政协办公厅组成课题组认真研究,起草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方法(试行)》,2013年9月,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0月,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开题,成功举办第一次双周会,掀开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一页。

第二,领导重视,成效显著。双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并讲话。俞正声主席的出席提升了双周会的规格,加大了国家各部委的重视程度,推动了双周会成效的落实。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联系该项工作的副主席除特殊情况外也必定出席,加重了会议分量。

第三,精选题目,以小见大。在三个小时的时间内要把问题说好说透,选准题目至关重要。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问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是双周会选题的成功经验。全国政协办公厅每年从9月开始,就分别向各专门委员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工商联、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广泛征集下一年双周会协商议题,汇总整理后与有关部门反复磋商,最后才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包括双周协商会议题在内的年度协商计划。

第四,找准委员,打磨发言。双周会发言的人员控制在20人以内(一般是18人),为体现政协特色,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占一定比例,还有2-3名非委员专家学者,为扩大委员参与面,尽量不重复邀请委员,同时,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发言人数。承办的专委会在这些大原则下,找出与议题密切相关或有专门研究的委员及专家,作为发言人进行约稿。然后多次沟通协商,对发言稿反复打磨,在形式上言简意赅,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字数上严格控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把座谈会开成“群言堂”,推动不同观点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化理解,减少分歧,增进共识。

第五,充分调研,夯实基础。张庆黎同志多次强调:“光调查不研究,等于白调查;光研究不调查,就是瞎研究。”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进行科学论证,确保议政建言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形成一批有价值有见地的会议成果。全国政协非常重视调研期间召开的座谈会,针对事先梳理出的矛盾和问题,向各有关方面求证,寻找答案。

第六,规范细致,严格要求。为规范双周会举办,今年初印发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对计划制定、人员邀请、发言材料等11个方面的事项,进行详细规定。比如,进入主会场人员严格控制;对发言时间精确控制,先是5个预约发言每人8分钟,然后是十几个自由发言每人5分钟,部委回应一般不超过5分钟。

第七,常做常新,不断完善。全国政协对每次双周会都进行小结,查找出现的新问题和不足之处,确保双周会常存活力、日臻完善。在出台《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方法(试行)》和《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又总结历次办会经验,形成《关于进一步改进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建议》,从会议的议题设置、人员邀请、发言组织、成果处理、宣传报道等5个方面,在机关广泛征求意见。

(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协)


编辑:付鹏

关键词:政协 人民政协 全国政协 双周协商座谈会 双周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