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寒冷天气保持健康是个技术活

2016年01月28日 09:5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霸王级”寒潮渐行渐远,然而寒潮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没有过去。寒冷天气或气温骤降时要如何保持健康,保证安全?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徐东群、程义斌、孙波、李永红、郭亚菲、杜宗豪、王艳等几位专家。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冷空气等级》(GB/T20484 -2006)中寒潮的定义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什么是失温和冻伤

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人体在调节体温时会动用身体储存的能量,但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结果导致失温或异常低体温。李永红等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

体温过低会影响大脑的思考,造成不能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由于人们可能意识不到失温正在发生,并且不及时采取相关防护措施,这使得失温更加危险。通常失温在极寒冷天气下发生,但如果淋雨或在潮湿的环境下被冷水浸透,失温也可能在4℃~5℃的凉爽天气发生。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发生失温如何自救

身体失温发生时,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防护?郭亚菲等专家表示,成人会出现寒战,虚脱;混乱,摸索手;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睡意等症状。婴幼儿会皮肤呈鲜红色和发冷。

杜宗豪等专家表示,如果出现以上情况中的任何一个,应及时测体温,若体温低于35℃,应立即就医。当不能马上获得医疗救治时,请按以下方法让体温升高:使失温者进入温暖的房间或住所;及时脱掉潮湿的衣服;采取相关措施温暖身体的核心区域——胸部、颈部、头部和腹股沟;服用热饮料帮助提高体温,但不能服用含酒精的饮料,同时,也不要给意识不清的人服用。情况缓解后,尽快就医。

寒冷天气需关注的特殊人群

寒冷天气或气温骤降期间哪些人群更需要特殊关注?程义斌等专家表示,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患者,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需要特殊关注。

寒冷天气或气温骤降对老年人影响更大。专家认为,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怕冷,由于老年人体力渐衰和活动能力减弱,代谢功能降低,产热相对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差,以致在低温环境或接触寒冷后,很容易发生寒颤,出现身体失温,因此在寒冷的季节,特别要警惕老年人身体失温的发生。

寒冷天气或气温骤降时,容易出现的敏感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也需要大家格外关注。徐东群等专家表示,低温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环境温度的骤变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上升而发生脑卒中;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梗死。冷空气可使鼻咽部的局部粘膜变得干燥,以致发生细小破裂,病毒、细菌容易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发。气温骤降还可以使哮喘等疾病加重。而对于长时间在寒冷地带工作、生活或气温骤降期间长时间在室外工作和活动的人群,一定要防止冻伤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腰腿痛和风湿性疾病病情的加重。

防寒措施南北有差异

不同地区的居民如何应对寒冷天气和气温骤降?王艳等专家表示,南方地区居民由于没有保暖措施,防寒意识较差,容易出现冻伤,甚至冻死事件,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购置衣物及保暖用品用具,相关机构也应宣传健康防护知识。

北方地区居民虽然有相关保暖设施,但寒潮来临气温骤降时应进一步加强保暖防护,同时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极寒地区居民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室内和自身保暖,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前储备足够的保暖物品和食物,尽量不要外出。

孙波等专家表示,寒冷天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于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脆弱人群。但这些脆弱人群,对于寒潮风险的认识并不高,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在寒潮来临前或寒潮期间,应加强对脆弱人群寒潮风险的科普宣传,提高脆弱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例如关注寒潮来临前的预警,注意根据温度变化,加强室内和自身保暖等。


编辑:赵彦

关键词:霸王级寒潮 保持健康 失温 冻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