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项海刚:推进教育改革需深化教育品牌建设

2016年02月03日 09:27 | 作者:项海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前,区域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理性追求使得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公平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更为凸显。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从原先的“需求侧的拉动”及时转变到“供给侧的推动”上,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供给、教育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融合,积极联动。而教育与经济联动最关键的纽带就是教育的品牌效应,优秀的教育品牌是一个民族教育质量的体现,是与经济品牌并驾齐驱的第二驾促进经济增长马车。


项海刚

项海刚 资料图片


教育的品牌是质量、信誉、文化的综合体。“品”是指教育发展的品质,表现为教育发展的优质内涵;“牌”指的是教育的公众形象,是影响力和美誉度,是被媒体和公众接受的程度。做好教育品牌的建设,要从“品”和“牌”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品与牌的良性互动。


首先,要做好学校管理的品牌。学校管理是品牌建设的引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突出表现在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社会参与等方面。学校管理主要是通过发挥校长的统领作用,确立学校发展哲学,设计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学校管理标准,调动教师的主体作用,凝练学校特色文化,为学校品牌建设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管理体系。


因此,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层面上,要进一步推进“管办助评,各归其位”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强化简政放权,完善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强化以章程与规划引领的学校自主发展模式,构建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治理新模式。完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改进助力引导运作模式,继续优化服务效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形成监管有力、竞争有序、激励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机制。在社会层面,需要社会的支持,如对教育充满信任的心理支持。


其次,要做好学校的课程品牌。课程之于学校,就如同菜肴之于饭店。课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品牌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品牌的打造要依托学生每天接触的课程才能有效推进。


而课程品牌的打造就是要借力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区域大课程,围绕课程育人理念,做好课程整合,打造中小学核心学科课程群、特色发展课程群和个性发展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课程;落实选择性教育思想,在保障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引导学校开足、开齐、开好拓展性课程,探索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实施方式;引导全区中小学从拓展性课程入手,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强化实践教育,把生存教育、学农学军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实践教育落到课程实施中;把传统的校园文化节、秋游、运动会等活动课程化,使中小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做好品牌的传播。提升教育影响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一个全新而专业的课题,我们要培养人才,加强学习,掌握品牌宣传和维护的规律,有意识地突出品牌的标识度,把品牌建设做精细、精致,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扩大品牌在国际、国内各个层面的影响。如构建名校集团化运作新模式,扩大名校品牌效应。教育品牌的开放与共享,是彰显教育品牌和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加快教育品牌的输出,改变目前教育国际化偏重“走出去”的倾向,强化“输出去”的品牌意识。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教育品牌建设,挑战与机遇同在。从整体上看,我们对学校教育品牌建设意识还不够强,特别是媒体素养方面,品牌的传播意识和能力还较为薄弱。一方面我们要从教育内部的内涵建设出发,优化“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办、助、评”四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治理新体系,改善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另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内外品牌建设的经验,开展系统化的品牌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向企业学习,提升品牌建设的意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形成教育的优质品牌。


同时,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教育与外部协调将更为紧密,迫切需要教育领域内部和教育领域外部统筹研究、协同改革。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希望能做一些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营造一个倡导形成提升教育品质、打造教育品牌的良好氛围,改变中国教育缺乏品牌引领的局面,用一定的创新的载体推动、推广教育品牌,形成我国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项海刚 教育改革 学校管理 品牌建设 课程品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