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李蓝:故乡的年味

2016年02月14日 09:35 | 作者:李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不知不觉已在北京生活了一二十年,有小孩之后,就不再年年春节回家。虽然在北京过了好多个年,但从当学生读书到做老师教书,一直住在大学校园里,因而对北京的“年味儿”没什么真切感受。前两天在电视里听到了年味儿十足的北京“腊月歌”:


小小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C20160207013-zx4


从古到今,中国的南北习俗差别都很大。这北京腊月歌里热热闹闹唱的好些事儿,在我们老家是不做的。有的事我们也做,但时间不同。看来我们完全相同的只有一项:除夕夜必须熬夜守岁。不过,在我们老家,这一夜绝对算不上是“熬”:摆上麻将桌,拿出签筹和骰子抢“状元”,老年人摆龙门阵,年轻人打扑克牌,半夜吃个夜宵,欢愉夜短,一晚上很快就过去了。


小时候最盼两件事:一盼快长大,二盼快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穿,有肉吃了。但细想起来,过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事情很多。


先说穿的。所有的衣物都不是买的,也买不起,全是妈妈在煤油灯下熬更守夜,一针一线做的。


再说吃的。做甜酒,做豆豉,推豆腐,打糍粑,蒸黄粑,杀猪,腌肉,装香肠,熏肉,每一样都很劳神费事。尤其是推豆腐,工序甚为繁多。先要去山上砍柴。推豆腐必须用柴火,否则豆腐不好吃。然后是打豆瓣,把大豆磨成粗颗粒,豆瓣要泡一宿,第二天上石磨磨豆浆。过年的豆腐多,两个人扶着磨把手推,一人拿着勺往磨眼里添加泡好的豆瓣,石磨一推就是大半天,那真叫一个天旋地转。豆浆出来了,把滤布套在摇架上,把豆浆倒进去滤掉豆渣,把滤好的豆浆倒到大铁锅里,烧柴火,豆浆烧开后要撤掉柴火,往豆浆里点放卤水。老家的习俗:点卤水时不能说话,否则豆腐会发酸或“成材率”不高。白色的豆浆在卤水的作用下逐渐变成清澈的淡黄色,成团的豆花四处浮现,这时要用竹簸箕往下压住,然后用水瓢把“告水”舀出,压在锅底的豆腐终于成形,用菜刀把成团的豆腐打成方墩,豆腐的制作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过年时我们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秋腊肉”了(这里的“秋”是动词,大致就是熏的意思)。杀了猪,把肉腌上盐和作料,放在大锅里,到正月初五六,背到山上,挖个土灶。秋腊肉需要松枝和柏枝,再砍几根树干,像铺枕木一样成排放在土灶上,把腌肉一块一块的搭在树干上,点燃松枝和柏枝,就开始“秋”了。新鲜的松枝和柏枝点燃后有烟又有火,在烟熏火燎之下,猪肉烤得滋滋拉拉响,油不停往下滴在柴火上,激起一团一团的火苗。用刀割下肥嫩鲜亮,冒着油珠的腊肉吃,那真叫一个鲜美。说实话,也算走过半个世界了,从来没在别处吃到过这么美味的食物。


俗话说,庄稼老二怕过年,过了年锄头把子在眼前。过了大年,如果工作繁忙学习紧张,有的人等不及元宵灯会,就会选择初十出门。老家有“七不出八不归,逢十出门扒堆堆”的讲究。初七是绝对不能出远门的,但如果是初十出门的话,就百无禁忌且万事如意。


又是一年春节到,谨以此小文纪念含辛茹苦的妈妈,并祝家乡父老在新的一年里百业兴旺,万事如意!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蓝 故乡 年味 春节回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