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李光彪:松毛香里年味浓

2016年02月14日 09:47 | 作者:李光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时光流逝,又是一年春节临近。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家人,忙着杀年猪、酿米酒、舂粑粑、做豆腐、粉墙刷门、买门神对联、购置年货。


内容不同,有一件事却是每个彝家人都需要做的:上山采松毛,准备三十晚上过年用。


松毛

松毛


松毛是什么?云南人把松树上绿油油的松针叫做松毛。


彝家人为什么对松毛情有独钟?传说先秦时期,我们彝族部落的头人俚濮与另一个部落的头人发生地盘之争。虽败下阵来,却不甘失败,发誓要做一棵傲雪风霜的青松,捍卫自己的家园。因此,彝家人与松毛结下了不解之缘,垫青松毛的风俗代代相传。


在城市工作多年,我上山采松毛的机会有限,更多的记忆停留于孩童时代。


那时,我们相互邀约,三五成群,穿上羊皮褂,背着一大一小的两只竹篮,“叽叽喳喳”踏上了山路。到了山上,我们如一群觅食的羊,选择的是那些低矮蓬松抬手可采的“爬地松”。寻找到自己的目标,一边采,一边往身后的篮里扔。背着幽香的松毛,咂着香甜的“松毛蜜”,满载而归。


大年三十,家家堂屋里都撒上了一层厚厚的青松毛,上面摆上饭菜,就成了彝家的“松毛席”。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忙碌奔波归巢的一家人坐在软软的松毛上,开始吃年夜饭,欢欢喜喜过年。


浆白的墙、刷红的门窗,贴好的对联,燃响的爆竹,喷香的饭菜,再加上青松毛散发出的清幽香味,年的气息特别特别的浓。彝家汉子的酒喝了一巡又一巡,彝家女人忙前忙后,把凉了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侃不完的白话,喝不够的酒,还要放开嗓门猜拳。娃娃们也自有乐趣,摔跤、立跟斗、骑大马、扭松毛虫、编松毛螃蟹,各得其所。大人孩子,老幼妇孺都默守“大年三十不骂人、不说不吉利话”的风俗,尽情玩耍,一直要到院里的篝火燃起来,铮铮的弦子弹起来,清脆的二胡拉起来,开心的左脚歌舞唱起来、跳起来。


彝家的年过得很长,你来我往走亲戚,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青松毛也一直垫到正月十五,干了再去山上采,一层层地铺上,每天吃饭时都必须撒青松毛,松毛就是最好的饭桌,最软的草墩。若遇正月间亲戚来得多,晚上睡觉时床铺不够,在松毛上铺开席子、棉毯、床单,松毛又成了软乎乎的“松毛铺”床垫。直到正月十六那天,家家都会点燃香火,连同撕下的封门纸一起,把堂屋里的青松毛打扫干净,送出家门,晒干后用来垫畜厩,或是用来引火做饭,或是用来烧要播种的洋芋地、苗床地,开始料理来年的生产生活。


如今的老家,变化翻天覆地,可彝家人过年垫青松毛,祈求清洁平安的风俗,却一直年复一年地沿袭着。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光彪 松毛 年味 彝家人

更多

更多